强力推进链条服务提质增效。紧扣四大制造产业链,推行县级领导“链长制”,出台产业政策配套、专班推动落实、单项考核激励等系列措施,明晰产业链“五单一图谱”,每条链遴选1至3个项目或企业重点培育;对“链主”项目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对“链主”企业予以要素保障、科技攻关、招商引资、标准制定等方面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产业+政策+项目+企业”优选机制、政银企携手“一链一行”合作机制、产业链融资“主办行”牵头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接产业链条、嵌入关键环节。
强力推进“五好”园区提档升级。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协同”的思路,提升“一区三园”产业规划,改造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探索产业开发区运营市场化,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引进40家企业入驻,工业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全力推进企业上市破零倍增计划、“四上”企业入库工作,全年新增3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10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一区三园”打造成产值过百亿元、税收超十亿元、在湖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推进城市更新,拓展高质量发展承载空间。按照“突出城南、完善城东、改造城北、开发城西”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以水靓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力、竞争力,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更安全。
坚持精心规划布局。以建设沅辰高速公路连接线为引领,优化城市开发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留足生态建设空间、调优对接怀化主城区空间。突出城南功能区位优势,引导商贸物流、人力密集型产业、客运交通等业态向城南集中,加快产城融合。实施屠宰场搬迁、中南门市场改造等工程,科学疏解老城功能和人口。分步推进沅江北岸整体开发、城南三角洲综合治理,努力拉通“两桥两岸”,形成交通循环圈。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
提高精致建设水平。完成东风大桥重建、沅水一桥至二桥道路和锦沅大道、纬七路、经六路、纬三北路建设,拉通丹山南路、育才北路等道路,着力提质“老化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加快智慧停车场建设,增加停车泊位、充电桩。实施城北、城南片区管网工程,深化雨污分流源头治理,解决“排涝难”问题。完成沅江北岸一体化、人武部指挥中心及民兵训练基地、城南汽车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工程、16个小区旧改工作和城镇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项目建设,尽早让群众搬新家、住新楼。实施城区出入口、主要路段、城郊“补绿、添彩、增亮”和“拆围透景”,强化城区黑臭水体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强化精细管理效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严格规划执法监督检查,对违法占地、违法建筑等行为露头就打、决不姑息。以“两创一巩固”为引领,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持续展现辰溪人民追求文明进步的决心和信心。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维护,提升自来水供给率、燃气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强化经营理念,在产城融合、划行归市、体系健全等方面下功夫,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口在城区就业、向城区聚集,带动房产、餐饮等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全面振兴乡村,夯实高质量发展农村基础。聚焦“五大振兴”,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以上,推进大豆、油料种植扩面。发挥刘少军院士工作室鱼类良种良养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平台作用,重点发展“稻+鱼”“稻+蛙”“稻+甲鱼”等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建设3万亩标准化稻渔种养示范基地,产业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拓展佳晨生猪等规模养殖产业链项目建设,生猪年末存栏达30万头以上。全面打造并推广“辰农珍品”区域公共品牌,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4个以上,推进油茶、中药材、茶叶等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完成93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改造农村户厕7000户、公厕15座,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0个,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提升村33个,推动“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清爽”。加快推进王家洞水库、沅水马溪段岸坡治理、龙门河三期治理和柿溪流域四期治理续建工程,除险维修加固10座小型水库、63座山塘,修复33处水毁溪堤溪坝和62处饮水工程,提升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房管理,改造农村危房176户。完成龚家湾至谭家场公路、安坪至龙泉岩、罗子山、孝坪镇等通乡三级公路和仙人湾至中伙铺、五里堆至安坪、桥头至安坪等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电厂至军屯公路大修,完成柿溪至谭家场、长田湾等旅游公路改造,辰水二桥、潭湾大桥、沙堆桥改造。创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省级示范县。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认真落实过渡期政策和“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监测预警和分类帮扶,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后续工作,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用好扶贫项目资产,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加强县域供销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