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促进区域协调提升城市品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省战略,举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市一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发布“致力绿色安全 共建洞庭粮仓”益阳宣言。统筹对接融入“强省会”战略和实施“东接东融”战略,重点推进产业、科教等9个方面深度融合。完成益沅桃城镇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1.4亿元。科学划定“三区三线”[11]。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1.3万余个。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高铁新城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文昌路二期、金花湖东路,完成梓山东路主体工程,秀峰公园、中心医院人行过街天桥投入使用;建成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60个,资江风貌带一期如期建成,青龙洲生态公园开放使用;实施“三微”项目121个,提质改造农贸市场29个、背街小巷271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1000个、公共充电桩1344台,优化路口交通信号灯58个。市民文化中心规划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相继开放。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开展智慧城市优化提质工作,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基本建成。启动整治违建三年行动,依法强力整治城市“十乱”行为[12]。
四是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强力推进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18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全面完成。3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3.9%,比去年提高5.9个百分点,南洞庭湖3个国控断面总磷浓度均值达到III类水质,大通湖总体保持IV类水质。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禁捕退捕成果不断巩固,排查整治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完成营造林8.8万亩。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做好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起草《益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西部和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运营,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垃圾处理减量控污循环利用全覆盖的地级市之一。安化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是创新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中国作协在益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影响深远;获得“中国文学之乡”荣誉称号,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清溪村。红色电影《金家堤之恋》公映,大型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获田汉大奖,茶文化史诗剧《天下茶道》试演。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功举办2022年湖南文旅消费季启动式、2022年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春夏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梅山文化园、茶乡花海、紫金湾欢乐王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化黑茶文化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益阳体育健儿在省运会、省残运会上奋勇拼搏,展现了风采。成功申办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六是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高质量完成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3.4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1万人,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居全省A类。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加强。提标城乡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13],实施困难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开展养老服务助餐项目“益老食堂”[14]试点。出台“一老一小”[15]整体解决方案,新增养老床位1918张、托位4807个。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共1.9万户。教育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中位列同类市州第一名,“双减”工作获教育部推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84所,“民转公”学校10所,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7万个,10所中高职院校入选省级“双高双优”计划[16]。健康益阳建设扎实有效,新增医联体3个,获批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配置,启动市中心医院和康雅医院整合工作。实现市内就医购药一卡通,“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本形成。
七是全力以赴维护安全稳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科学精准处置新冠疫情,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创新开展“平安有我”系列活动,深化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下降”,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深入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排查93万余栋,完成五类重点区域经营性自建房整治13580栋。成功应对历史罕见的特大端午水等12轮强降雨,创造了地质灾害紧急避险“益阳经验”。有效应对1961年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洞庭湖区域应急救援益阳中心建成启用。大力开展信访示范创建活动,党的二十大期间实现进京“零非访、零登记、零通报、零违纪”。有序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涉众型非法经营风险处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利剑护蕾”等工作,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八是真抓实干提升政府效能。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出台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常务会议工作规范等制度文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7件、政协委员提案224件。建立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六统一”制度[17],全面启动“八五”普法,4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向园区赋权150项,打造“益事易办”政务服务品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17项惠企政策“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一窗”办理,行政效能、“好差评”工作均居全省第一位。不断加强审计、财政监督,驰而不息纠“四风”,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减少4.18%,公共资源进场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