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抓基础工程,增创高质量跨越发展优势。实施基础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全力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全线开工G312线内西界至丁河段项目。全力服务郑西高速双西段、渑西高速西淅段建设,确保顺利通车。完成独阜岭隧道、G345线太平镇至西坪段续建、S328线米坪至桑坪段改建等工程。建成宝玉河至瓦房坪战备公路。推进公铁物流园项目。深化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合作。积极谋划G208线城区至槐树洼段改建等6个干线公路项目。启动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提速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峡河寨根段治理、古庄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鹳河、八迭河、黄水河水生态修复和重阳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完成淇河、丁河、蛇尾河河道修复遗留工程。汛期前完成石龙堰河坝加固等水毁基础设施。抓好龙湾湖水库前期工作。主动对接国家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相关规划,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推进能源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火电厂、电网升级改造、城区公用设施屋顶光伏等项目。扎实开展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前期。重点抓好西气东输三线、110千伏丁河变电站扩建等项目。完成110千伏紫金输变电、丁河第二电源和米坪变电站前期工作。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5G基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系统性谋划和规模化布局。建成县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与智慧调度中心,打破“数据孤岛”,增强“数治能力”。新建5G基站157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
(八)抓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跨越发展活力。聚焦发展所需,链接企业所求,呼应群众所盼,以改革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以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抢抓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战略机遇,努力在信息共享、服务配套、产业对接和经贸互动上下好先手棋。扩大对外贸易。建设县跨境电商园区,培育跨境电商企业20家。扩大汽车零部件、农产品、钢铁、复合材料等产品出口,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0亿元以上,争创汽车零部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深化合作交流。抓实对口协作项目,持续开展特色农产品推介,力争批量进京。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深入开展“三大行动”,确保政务效能监测全市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全省先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严格落实“四减一造两提”要求,加快实施“证照分离”“容缺受理”“一次告知”“跨省通办”,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快速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建设工程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60天。强化信用监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提升服务质量。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深化“万人助万企”“企业大回访”等活动,落实“企业服务日”制度。建成县企业服务中心,以重点事项突破带动整体服务提升。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交证,持续当好“金牌店小二”。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月度考核、季度监测,强化督导奖惩,坚决兑现“三挂钩”,建设区域性营商环境高地。
稳步推进改革任务。深化放权赋能改革,建立承接落实、运行监管、人财物保障机制,确保25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移交、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接得住、用得好、运行畅。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开展合村并居工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五水综改”。深化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抓好价格、电力等领域改革。
(九)抓生态保护,筑牢高质量跨越发展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深化防治攻坚。开展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县环境应急监测中心、指挥中心及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进20个专项治理常态化行动,深化“三山”整治攻坚、“三散”专项整治、涉气企业治理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1108”事件后处置工作。加强入库河流水质监测、尾矿库综合治理与风险管控。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
加大保护力度。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推行自然资源“一网两长”制,加大对责任田(山)的巡查力度。落实“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造林4.59万亩、森林抚育26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退化林修复10.1万亩,打造两个3000亩以上的森林抚育和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创成市级以上森林乡村、森林社区、森林单位等90个,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创成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深化“河长制”,完善“河长+检察长+警长”制,全面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持续实施“四水同治”,建成河湖视频监测系统,不断巩固“清四乱”成效,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炼钢、铸造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坚决压减“两高”行业产能。继续推进企业绩效分级,鼓励企业申报省能碳管理示范企业,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2家、A级企业2家、B级企业5家、C级企业20家。做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与实现通道。深化绿色低碳行动示范创建,不断提升全民节约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