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所有农户进行常态化监测,对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的情况及时掌握,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措并举拓宽低收入人群增收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个以上;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围绕食用菌、核桃、高油酸花生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创建省级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区,着力构建“育种─养殖─屠宰─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畜牧业全产业链条,实现由畜牧强区向畜产品精深加工区迈进。加快博龙公司10万套祖代肉种鸡项目建设,打造全省第一的祖代肉种鸡养殖基地;以郭氏禽业、大美禽业等青年鸡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鹤壁5A级优质青年鸡”品牌。三是大抓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整镇推进、逐村观摩”,推动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铺开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开展村庄道路、门前屋后增绿补绿工作,打造一批“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和“千万工程”示范村,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四是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9.16万亩的耕地保有量不能少,永久基本农田6.52万亩的保护红线不能破;大力推进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1.73万亩水毁高标准农田恢复重建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启动中石林、马肥线等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军鹤线、时沈线、东故线等道路提标提质,全面提升道路路域环境,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开展体制机制重塑改革行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深化园区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三化三制”和“管委会+公司”改革,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剥离社会管理事务,充分调动园区发展动力活力。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国有企业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和总部机关化、职级行政化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地方税体系等改革,探索区与镇(街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兜牢政府债务风险底线,有效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普惠金融试点建设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谋划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筑牢乡村产业的利益共同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土地推向市场,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改善环境质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文章,加快建设生态山城。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枫岭体育公园二期、三期建设,打造城区西部绿色生态屏障。按照“一轴两廊多点”,精品打造时沈线森林乡村示范带和5个森林乡村,加快大白线、泗河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樱花谷、故县湿地、郊野公园等绿化提升,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等工作。谋划实施海河流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做好“北沟饮水、中沟补水、南沟治水”的文章,推进赖家河等12个行政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完成鹿林渠北干渠中段节水改造及生态治理工程,抓好汤河、泗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谋划实施汤河—泗河—中石林坑塘—马村水库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绿环水绕的生态山城。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盯紧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狠抓“六控一禁”,开展夏季风暴、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等专项整治,完善与宝山经开区区域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加强一体化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加快深水山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及汤河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确保提标后耿寺断面持续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抓实国土绿化冬春会战,做好东西环线、城区出入口、农村道路等重点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造林面积3500亩以上、新增乡村绿化面积300亩。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控“两高一危”项目,稳步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持续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零碳工厂”建设,培育“绿色工厂”2个以上。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九)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一是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持续扛牢“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扎紧“四个口袋”,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二是强化就业服务保障。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重点抓好企业在职职工、毕业学年在校生、各类服务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培训,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7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400人、高技能人才1400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创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0.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0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社保参保扩面工作,做到应参尽参;推行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平台+社区+居家”联动平台,大力推进特困供养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投入使用,完成12个社区康复圈建设任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将更多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供给,力争在全市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抓好民办义务教育阶段规范整治和“双减”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占比不超过5%;积极建设艺术教育特色县区,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提高高考升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加快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山城学院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建成一批文化利民惠民工程,推进“文化山城”建设。全面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待遇保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依托,提升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五是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做好安全生产、信访稳定、治安防控工作,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重特大事故、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的底线,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