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31日)

  二是把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落到实处,当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出台“1+3”产业扶持政策,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制造业家底不断夯实。承载能力有新提升。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56.37亿元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完成“三通一平”9.8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25.5万平方米。紫金县产业园获评省级产业园区、实现省级产业转移园县区全覆盖。河源国家高新区连续2年跻身全国百强高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空间融合发展区首期启动区开发提速、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爱康集团华南基地项目,水经济产业园孵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一阶段基本建成。纵深推进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盘活存量用地13588亩,用地更规范、更高效。产业动能有新提升。推动101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43.78亿元、增长8.3%。推行工业用地“带方案”供应、“交地即开工”,推动铂科新材、晟源永磁、华益盛、乔丰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景旺三期、聚飞鑫、特区建工等项目加快建设。设立首个食品产业基金,举办全省产业有序转移招商引资对接平台推广应用现场会及河源(深圳)“1+3”产业集群招商推介会、电子信息产业等系列经贸活动,引进中储粮、农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等优质项目,华润怡宝、紫泉饮料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动工。产业效益有新提升。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7.67亿元,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12场、推动信贷融资支持41亿元,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做大做强。河源工业“第一股”雅达电子在北交所上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3家、总量达649家,实现“个转企”79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家,扶持32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在一棒接一棒的不懈努力下,“1+3”产业集群迸发勃勃生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迅速向千亿级攀升,水经济及食品产业逆势飘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入选省水经济十大试点之一,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向百亿级加速迈进,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河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三是扎实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生态优势更加厚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绿色发展进一步深入。生态颜值愈发靓丽。完成林分优化面积31.67万亩、新造林抚育19.67万亩、森林抚育25.54万亩,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建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3个、省森林城镇4个、省森林乡村6个、各类主题林20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9个,山水相连、绿网交织的生态景观更加美丽。绿化高速公路两旁108.3公里,完成国道G205线源城区南段、市区4个高速出入口绿化美化,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道路绿化景观进一步形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绿美建设,举办“21市同心聚力共建绿美广东”主题活动,发动香港河源社团总会常态化开展“同饮一江水,共建绿美林”主题活动、举办首场活动植树1.6万余株。制定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十六条政策措施,在强化政策支持上走在了全省前列。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完成7项,225宗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信访件全部办结。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强,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常态化“清漂”“清四乱”、清理河道沟渠8511.7公里,整治95个问题入河排污口,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万绿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排名全省第二,PM2.5均值浓度稳定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完成5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和7个“双源”地下水点位调查,“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属林场“森林法官”工作室、组建“森林义警”队伍、举办民间林长招募活动,森林资源管护持续加强。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划,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新增68.8万千瓦,装机容量达137.7万千瓦。完成7个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创成“绿色矿山”12个,推动1家企业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快、创成节水型载体274家,GEP核算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生态旅游强势复苏,接待旅游人数1010.64万人次,增长75.9%,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9亿元、增长162%,万绿湖风景区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佗城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露营、民宿、乡村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加快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四是蹄疾步稳推进“融湾”“融深”,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抢抓省开展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机遇,大力推动落实“融湾”“融深”行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梅龙铁路河源段、龙寻高速河源段、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分别完成投资8.9亿元、3亿元、13.3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广河高铁列入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机场段开工建设,河紫高速、东江航道扩能升级项目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国道G205线河源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稳步推进、临埔东江特大桥主桥合拢和梧桐山隧道贯通,完成国省道新改建和路面改造133公里。城市活力不断激发。学府大桥启动建设,中心城区建成人行天桥4座,升级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个,完成改造42个内涝排水点,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及配套管网改造加快实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完善。新增充电站136个、公共充电桩566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有了更好条件。粤港澳大湾区500千伏外环东段(河源段)工程竣工投产,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动工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岑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批建设,电力保障能力更强。开展河源消费品博览会、家居家电购物节、万绿湖开渔节等主题促消费活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14亿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主动对标深圳开展政务服务事项优化,成立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1112项政务服务事项“环节、时限、跑动、材料”四要素与深圳同标准办理,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加快接轨。开展政务服务事项二次统筹,1603项政务服务事项市域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持续开展“一件事”“跨域通办”“免证办”等改革,整合部门关联事项、推出76个“一件事”,投放1491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238项高频服务事项自助办、3661个事项“免证办”、2500多个事项“跨域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代保补偿资金24.2亿元,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之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要素流通更顺畅。“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深入,归集209个部门数据,获颁数据资产登记凭证。我市成为省首批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市共建城市之一,是全省两个全面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增计划”年度任务的地市之一。产业共建不断深入。谋划建设深河产业转移合作园。大力推行“双向飞地”模式,推进“正向飞地”项目200个,实现“反向飞地”县区全覆盖,与深圳探索发展“飞海经济”。建成省内首个深圳精品展销中心、入驻深圳知名品牌60多个,深河对口帮扶协作加快从“单向赋能”转为“双向奔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99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