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新征程当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够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的华彩篇章!
三、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全力抓好2023年重点工作
全区政府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龙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实践,全面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主力承担区,在新的高度挺起龙华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柱架梁”。全面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按照全市产业布局推进“12+4”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构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为支撑,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现代时尚产业为潜力新赛道,协同推进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着力培育未来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开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行动,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国内外一流企业群。
全面建设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完善政策、项目、空间支撑体系,打造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的主阵地。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升级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批“全真互联”工厂、“灯塔工厂”、“超级虚拟工厂”等应用标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全覆盖。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强基行动,推动国际海底光缆中枢节点、高铁通信华南网、城市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深入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率先在工业领域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空间,推动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夯实两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推动能源科技城、求雨岭氢能产业园、深能-西门子产业园等园区规划建设,推动“能源大脑”综合管理平台、V2G、V2B、超级快充、虚拟电厂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研一碳一、海辰储能、氢蓝时代、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等优质项目落地,打造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建设,搭建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联影医疗、联新移动、硅基仿生、北芯生命等产业项目落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核心制造承载区。
积极抢占三大潜力新赛道。加快建设九龙山工业园,建成深测芯联合研究院,创建国家集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推进集成电路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鸢飞科技、北航无人机研究院、中国兵器数智科创园等项目落地,推进美团无人机配送试验项目建设,新增无人机航线4条,载货无人机年飞行32万架次,打造低空飞行试验区。探索建立深港设计合作平台,加强国际时尚交流合作,培育一批“现象级”时尚IP、网红打卡地、时尚潮流集聚地,打造国际知名的现代时尚产业基地。
深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品牌化,开展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打造“龙华智造”“龙华设计”“龙华标准”品牌。加快推进高端化,聚焦服装等传统产业,以工艺、装备、产品为重点,推广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模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智能化,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巩固陶瓷、红木、版画等优势产业地位。加快推进绿色化,支持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融资租赁、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产融结合示范区。大力发展保税、冷链、绿色、智慧物流,推动黎光物流园建成投产,加快华南物流园转型升级,打造低空物流先导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园、设计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商贸、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
健全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加快推动第四轮、第五轮重点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完成土地整备100公顷以上,打造高品质连片产业空间。加快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释放启动区1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新增2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持续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新增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以上。深化“拎包入驻”模式,支持区属国企多渠道参与产业用地开发,加快建设联润大厦、未来人才大厦等产业项目,新增管理运营产业空间13万平方米以上。
(二)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真抓实干发展新经济、开辟新领域、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