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5月30日)

  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企业为大、招商为要、园区为主,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招商引资。完善“龙惠企”平台功能,制定全区招商项目“一本账”,构建全区招商“一盘棋”。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滚动完善并用好招商引资清单,大力引进“链主”“群主”企业,高质量办好全球招商大会、“12+4”产业集群系列招商会等活动。坚持招商、亲商、稳商、富商相统一,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既重视引进新项目,也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力争引进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2家,招引重点项目100个、投资额超1000亿元。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有效管控企业综合成本,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服务保障。深化“十百千万”惠企服务机制,开展好“我为企业找市场、找资金、跑手续、找人才、降成本、保供应、办展会”系列活动。擦亮“龙华区惠企服务日”“两新书记直通车”等惠企品牌,健全企业诉求闭环处置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实施营商环境提质升级行动,健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加强诚信环境建设,特别是区政府系统要带头遵守契约,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推进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社会信用等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龙华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加快港澳特色街区、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二期、香港康诺思腾手术机器人、澳门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等项目落地建设,推动港澳青年双创中心扩容,打造港澳青少年“归·心”主题活动品牌,不断深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交流。加强与临深片区、珠江西岸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链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深圳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争取更多改革举措纳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模式,创新公共数据管理制度和市场化开发利用机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新型研发机构监管等机制,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扩大“免申即享”范围,推动一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湾区通办、跨省通办”,推动公立医院、社康中心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推动政务办公统一化、移动化、便捷化,实现文化设施、公共场所停车位等“一键预约”全覆盖,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构建“六位一体”监督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稳妥推进股份合作公司换届选举。

  “五外联动”建设贸易强区。推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发展市场采购、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实现进出口总额正增长、突破5300亿元。推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强重大外资项目跟踪储备,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推动外包提质增效,发展软件开发、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提升本土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推动外经优化布局,实施面向重点国家和地区企业投资合作三年行动,持续用好“国际通”平台,支持企业在海外布局建设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物流基地,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外智全球引才,设立“双招双引”服务团,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做到以才引才、以企引才、以“侨”引才。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交流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平台型组织和分支机构落户,建成运营龙华区国际服务中心。完善国际化街区配套服务能力,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外文公示语全覆盖,不断提升国际交往软环境。固化海外招商成果,善于利用澳门特色优势,强化与葡语系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等各方面交流合作。强化城区综合营销,实施龙华形象出海工程,构建全媒体对外传播体系,提质升级“脸书龙华”“线上国际化社区”“政府在线英文网站”等外宣阵地,进一步提升龙华美誉度和影响力。

  深化对口帮扶协作。落实“百千万工程”,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抢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机遇,支持引导辖区企业开拓帮扶协作地区市场、参与县域产业体系建设。发挥龙华信息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智慧农场、农产品电商等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六)全力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打造更具魅力的都市核心

  以工匠精神雕琢宜居之城。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科学规划设置片区功能定位、开发强度、空间形态和外观形象,促进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全面开展“三宜小村”创建,实施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统筹桥下空间综合利用,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39公顷以上,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0公顷以上。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有特色、有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厂区、老街区有机更新和复合利用,防止出现破坏性建设问题。全面推广“城市管家”模式,着力解决问题井盖、高空抛物、反复开挖等顽症难题,保持违法建筑“零增量、减存量、控变量”,努力拓展群众休闲、健身、娱乐公共空间,切实把城区每一寸空间管好用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877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