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总部企业招商计划,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贸易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等总部企业和机构落户,力争全年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实施总部企业集聚计划,积极对接全市总部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高标准建设北站数字经济总部、大浪现代时尚总部、中部国际工程设计总部等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运筹能力、辐射能力。实施总部企业扶持计划,修订完善总部经济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面助力总部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充分发挥平台衔接要素功能,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平台,引导推动更多企业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平台联动产业功能,大力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打造“平台-场景-生态”产业模式,培育更多平台型企业和根植性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平台互通规则功能,建立健全平台经济规范治理体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全链条全要素监管,构建“百花齐放”的良性平台经济生态,努力成为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区之一。
大力培育发展楼宇经济。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向空中寻找发展空间,不断提升经济密度,使每栋楼宇成为产业发展平台、集中服务园区、创造高额增加值与税收的高地。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全面整合存量楼宇资源,推动功能相近、业态相似的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时尚设计等特色楼宇,打造汇隆商务中心等3个百亿级楼宇。
大力培育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双向“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争创全市首批“飞地”园区试点,支持其他地区在龙华设立“反向飞地”。发挥“飞地经济”在对口帮扶协作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平稳、长期、可持续流动。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生产+营销”“创新+孵化”等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布局,破解产业空间制约,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三)全力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育“四个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万座。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促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按需发展特殊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教育数字化,完善智慧教育管理体系,开发数字教育平台和更多应用场景。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巩固拓展“双减”改革成果,创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高水平建设好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0家以上。强化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深圳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建设提质增效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梅观创新走廊、龙澜智造走廊和深莞先进制造走廊等区域性产业创新走廊,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引领区。
着力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抓住用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龙舞华章”政策体系,完善“双招双引”人才政策包,探索高水平产学研联合培养、“居住在港澳、工作在龙华”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和实用型、工匠式人才,力争新增高端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以上。完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高标准打造来深人才创新创业第一站,加快两个“国际人才圈”规划建设,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大展身手、成就梦想。
(四)全力推进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时尚消费活力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办好龙华购物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构建龙华超级商圈,加快建设北站国际商圈、大浪时尚商圈、观澜河休闲商圈等特色商圈,建成开市客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高品质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积极发展“露营+”新业态,推动露营学院、数字体育与露营产业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会展经济、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等新增长点,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50家以上。抢抓内地和香港全面恢复通关的有利契机,打好政策组合拳,真正把人的流量转化为商户的流水、企业的营收、城区的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破千亿。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迈上千亿元新台阶,达到1157亿元以上。大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完成政府投资不少于230亿元。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行动,工业投资358亿元以上。全面加速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梅林关片区,加快北站超核、石凹第二工业区、海岸城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重点片区投资超过600亿元。适度超前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以上,新型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以上。拓宽多元融资渠道,积极盘活政府资产,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4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