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我区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台、青年、妇女儿童、人防、地方志、档案、机关事务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2022年,我们用智慧和汗水,为而立之年的龙岗送上了最美好的生日祝福。30年来,龙岗区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特区精神,勇立潮头、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年均增长16.3%、11.2%、17.4%、16%。近五年连续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集聚了以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为代表的千亿级制造业集群3个、百亿级制造业集群6个,培育壮大了以龙头企业、比亚迪精密和锂电池为代表的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4家、10亿级企业49家。
——城区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低碳城被纳入市级重点区域,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形象逐步彰显。路网规模由284公里增至1594公里,形成了“四横六纵”的高快速路网和“八横六纵”的干线主干路网;城市轨道从无到有,5条线路建成通车,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大运中心、红立方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公园由3座增至270座,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从56所增至202所,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品牌落户;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从97家增至1290家,可供应床位近1.46万张、居全市各区首位;三甲医院达7家。成功举办第26届大运会等系列赛事;大芬油画村、甘坑古镇成为首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NBA中国赛等高端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历届区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龙岗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龙岗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龙岗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优质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资源供给与市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多发。四是城区环境品质与深圳东部中心定位还未完全匹配。五是政府系统一些干部工作的主动性、担当性和开创性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龙岗在过去30年基础上继往开来、再谱新篇的起步之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双区”驱动、“双改”示范等重大历史机遇,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打造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大力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总量质量再攀新高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强区。坚持产业立区、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11+2”产业集群,巩固提升“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推动方正微电子扩产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工业软件园、平湖智造园加快建设,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电子研发项目动工。加快建设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一期,开工建设二期项目。规划建设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IT+低碳”智慧园区,积极争取中节能集团科创总部等重大项目落户。研究出台家具产业扶持政策,推动眼镜、珠宝、家具、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向时尚化、品牌化迈进,打造现代时尚产业新高地。
二是打造多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力争百亿级建筑业企业由2家增至5家以上、十亿级企业由35家增至50家以上、建筑业产值达2000亿元。出台支持全屋智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新增全屋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头部企业6家以上。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提升华南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规模,开工建设平湖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龙岗数创走廊,引进培育文创产业项目12个以上,完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实现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动工,建设深圳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营收超10亿元企业由6家增至10家以上。推动华南城运通汽车商业综合体开业,加快高等级购物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深圳东部消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