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围绕工业、营利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重点行业,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10个以上,其中产值(营收)超30亿元的产业项目5个以上。在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服务好现有企业。净增入库“四上”企业超500家,引进培育上市企业超6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成立企业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高效统筹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过程中涉及的企业搬迁问题,做好区内安置保障,助力企业扎根龙岗、加快发展。
四是打造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龙岗龙园、坂田五和枢纽等4个平方公里级重点更新单元完成计划立项;横岗南、坪地年丰等4个平方公里级重点利益统筹项目整备入库用地83公顷,力争完成南湾南岭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推动四联排榜城市更新项目年内开工。加快推进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力争形成连片产业用地超3平方公里;10宗以上产业项目完成土地出让。高标准建设龙岗东、中、西三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成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宝龙智造园、深龙投智慧云谷大厦,开工建设宝龙上井半导体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四方埔“工业上楼”等7个项目,支持市区国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建设更多符合现代产业需求、可租可售的低成本优质产业用房。
(二)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动创新发展再增动能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成12所义务教育学校项目主体建设,新增公办学位超2万座。优化宝龙、平湖、坪地等片区整体性教育资源规划,加强10所卓越学校培育,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2个以上,开工建设深圳市外国语平湖学校,以优质学校建设带动全区教育质量提升。编制新一轮民办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做好驻区高校服务工作,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半导体学院建设,积极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落户龙岗。
二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开工。支持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发展。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新增创新平台25家以上。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依托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龙岗分窗口等资源,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服务。
三是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新增省市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一流职业院校,推动龙岗中专创建国家级“双优”中职学校,加快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训技能人才8万人次以上。完善人才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努力将龙岗打造为人人向往的人才首选地。
(三)加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推动深圳东部中心再展新颜
一是以更高标准开展城区规划。完成龙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充分运用“湾东智芯”战略规划成果,增强科技创新主引擎功能,推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及周边片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信息数字核”,全面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编制“低碳智造核”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智造集聚区。参照坂田模式,建立健全宝龙、坪地片区项目快速推进工作机制,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优化环境品质。
二是以更大力度开展城区建设。稳步推进深大、深惠城际及轨道3号线东延、16号线南延等建设。推动富安路中段等30条道路建成通车、龙翔大道东延等34条续建道路加快建设、晨华路等40条道路动工。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5条以上。加快推进沙湾二水厂二期、中心城水厂和南坑水厂扩建等工程建设。新建、扩建变电站5座。坚持“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多元化筹资方式,为城区可持续发展释放不竭动力。
三是以更实举措开展城区管理。坚持“拆、治、兴”并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高标准建成10个活力城村示范项目。完成龙城、园山街道“城市管家”改革,实现“城市管家”全覆盖,消除城市管理死角。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开展布沙路等道路、平湖海吉星等片区交通拥堵治理。加强夜间施工、道路开挖等管理,整治提升城市家具、户外广告,打造干净清爽的城市环境。
(四)全面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动平安稳定基础再度夯实
一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建筑施工、小散工程、城中村用电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三小”场所、老旧工业园等重点场所隐患排查治理,各类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10%以上。全面完成燃气“瓶改管”改造任务,实现“清瓶”目标。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安全领域隐患排查治理,高标准完成省摩电交通安全问题挂牌整治任务,完成267条“机非混行”路段整治,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15%以上。
二是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多措并举提升市民防范意识,刑事治安总警情保持下降趋势。新增一类高清监控点3000个、新型视频门禁5000栋以上,筑牢城区安全“科技护城墙”。坚持厉行禁毒方针,高标准创建全省禁毒示范县(区)。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西坑粮食储备库项目主体结构完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