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农副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基地。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引进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水果、金银花、山苍子、红薯粉、面条、米粉等特色农副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创建等工作。实施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改扩种水果1万亩以上,完成梨、李、桃、柑橘等优果技术推广应用15万亩以上。做强标准化养殖,新增生猪规模养殖场6个以上,年出栏生猪41万头以上。推广“稻+鱼”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和陆基圆桶养殖项目,确保全年水产品总量达0.6万吨以上。聚焦山苍子、金银花、灵芝、草珊瑚等特色品种,扩种中药材2万亩以上。做优特色蔬菜、生态食用菌产业,保持全年蔬菜、食用菌的播种面积达18万亩以上,总产量达26万吨以上。做强产业品牌,全力创建“二品一标”农产品2个以上,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1个以上。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抓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做好稳岗就业、产业帮扶、群众增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工作,力争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2.3万人以上,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监测户风险消除率达75.8%以上。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库管理,确保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自治区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分别不少于60%、50%。力争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得“优秀”等次。
开展城乡“两违”专项整治。强化耕地和农房管控,严厉打击私自买卖土地、违法占地、抢修乱建行为。分类处置存量,力争处置率达80%以上,坚决遏制增量,做到“露头就打”,把城乡“两违”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建设、依法用地的法治意识,建立查处和制止“两违”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垃圾填埋场综合提升改造,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设,建成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继续完善黄关、新街、新圩、水车污水管网、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完成3个农村厕所革命示范项目点建设。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加快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传统村落保护,留住乡愁记忆。
(二)扩投资壮链条,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
坚持工业振兴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程度,高位推动,多措并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以上。
打造特色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黑白根”大理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永鑫矿业、地德科技、康雷石材、威仕德石业等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硅基新材料、石材集聚区。抓好园区“整治、扩区、调规”,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标准厂房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土地收储400亩以上,园区基础设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力争文市石材“搬迁园”7家入园企业全部竣工投产。抓好岭南“黑白根”石材文化产业园、灌阳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双百双新”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加快食品药品园、文市石材园土地征收、报批及规划设计等工作。启动“双百双新”科技产业园三期标准厂房、岭南“黑白根”石材文化产业园二期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
开展“石材一条街”专项整治。按照“提升一批、搬迁一批、保留一批、取缔一批”整治思路,对无证生产、不符合环保要求等石材企业全面开展清理整治,实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企业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形成大板、中小板全系列加工产业链,力争打造成规范有序、集约发展的高标准石材产业示范区。
开展“木材加工”专项整治。按照“保护资源、维护合法、取缔非法、疏堵结合、布局合理、规范经营”原则,规范木材加工市场管理,加大对存在安全隐患、污染环境、违法违规生产等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治力度,推进西山、黄关等乡(镇)木材集中加工区建设,引导支持本土木材企业提档升级,使木材加工企业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加大工业企业招商力度。强化“一把手”招商责任和管行业必须管招商机制,围绕“3+N”产业布局,坚持常态化“走出去”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全年开展外出招商活动7次以上、对接企业40家以上,力争全年新签项目8个以上,签约资金40亿元以上,新引进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6个以上。
加大工业企业扶持培育力度。落实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着重挖掘培育对象,加快推进分布式乡村振兴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等项目建设。启动4台3.6万KVA容量铁合金矿热炉技改项目,打造循环经济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推动恒丰金属、康乐人粉业等重点在库企业达产满产。力争新增入规工业企业3家以上。
(三)振文旅稳消费,着力激发三产经济新活力
积极融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旅游+”融合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96万人次、增长15%以上,旅游总消费38亿元、增长15%以上。
打造灌阳千家洞康养度假基地。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娱乐、运动、疗养等全方位旅游产业。积极引进康养经营主体,引导开发推出运动类、食疗类等系列康养产品,持续提升康养服务品质。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和融入康养基地建设,加强与康养运营主体合作,积极向市场提供旅游经营、医疗保健、酒店住宿、会议支持、美食餐饮等更多优质服务,培育旅游产业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