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运行服务保障。坚持“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领导干部“一联五”包联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用地、用能、融资等问题。发改和项目推进中心牵头重点项目前期手续、要素保障等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及时掌握、定期通报项目推进情况;行政审批部门牵头开辟绿色通道,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着力提升项目审批服务效率;统计部门牵头做好固投统计管理,协助项目单位完善入统手续,做到应纳尽纳、应统尽统。今年谋划储备的总投资321亿元的105个重点项目,续建项目复工率3月底前要达到100%;新建项目开工率3月底前要超过40%,上半年超过85%,9月底前达到100%。
(二)聚焦转型升级,坚定不移优化工业体系
坚持传统新兴并重、两个转型同步,推动全县工业结构优化、形态重塑、素质提升,着力构建具有垣曲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加快工业新型化重塑。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铜镁精深加工基地,立足矿产资源优势,依托北方铜业、五龙镁业两大骨干企业,加紧谋划实施锂电铜箔、金属镁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园子沟尾矿库、五龙镁业6万吨金属镁填平补齐、镁合金厂煅白生产车间技改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把铜镁产业做精做深。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立足尾矿资源优势,引进优势企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绿色建材等新兴产业,全力支持华兆住工ALC装配式新材料、中集采年处理200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铭城科技轻质建材二期等项目落地开工,完成尾矿综合处理中心建设项目,促进尾矿资源绿色、高效、规模化利用。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立足丰富的风光水资源优势,充分开发、挖掘资源潜力。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项目要加快推进,二期项目3月底前要开工建设;能科100兆瓦多能互补、晋能100兆瓦集中式平价光伏等项目6月底前全容量并网发电;推动中核汇能2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储能、中电投100兆瓦光伏复合、山西科宇新能源配套专用设备制造等项目如期开工,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四化”协同,引导企业进行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支持北方铜业实施智能矿山、冶炼数智一体化等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五龙镁业5G+工业互联网项目。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力争年底达到260座以上。积极拓展数字融合应用新场景,在铜镁精深加工、绿色建材、新能源等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应用场景,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赋能。
加快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突出开发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开发区承载力。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集成改革,推动赋权、管理、代办再升级,法定范围内事项要全部放到位,最大限度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区内事、区内办”,不断提升开发区服务效能。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抓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考核指标,确保考核位次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聚焦特优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稳粮保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非粮化”管控,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好两年7.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扎实推进粮食产能提升和种业振兴行动,建设1个千亩小麦绿色增产增效示范片,积极推广小麦探墒沟播等实用技术和稳产高产优良品种,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3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800万公斤以上。不折不扣完成市定的大豆、油料、蔬菜等作物生产目标任务,协同抓好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特优农业。以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协同带动干果、生猪、水产等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坚持推进“11523”战略,切实用好已出台的18项扶持政策,加快亳清河沿线10个标准化产业园区建设,年底前至少建成7个园区。积极申报羊肚菌、猴头菇全国绿色食品认证,香菇、木耳全国有机食品认证,将羊肚菌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各乡镇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完成辖区食用菌标准园区规划布局,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发展庭院和林下经济,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要加强示范园建设,通过典型引领,有效调动栽植户积极性,推动产业全面提质增效。生猪养殖业要稳步扩大规模、健全防疫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支持实施温氏总部及饲料厂建设项目,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养殖业要建立健全水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古城水产养殖及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强化行业管理,推动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同时,要加强花椒、烟叶、小米、艾草等特色产业管理,构建主导突出、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乡村治理。扎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鼓励农民在自愿条件下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并持续增长。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20个农民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增托管服务面积1万亩。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严格依法办事,倡导性和约束性举措并举,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