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耐火材料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发展高温新材料等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鑫磊活性石灰二期悬浮窑3月底建成投产,锐正年产2.6万立方大理石项目9月投产,打造综合利用活性石灰基地,努力将石材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造东坪、石店等煤矿附属洗煤厂,推进骏兴等洗煤厂入统入规,促进洗选行业产业升级、规范发展。
全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抢抓我市建设“数智新城”机遇,制定出台加快数字经济的相关政策,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式发展。完成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开发运行,建成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应急、智慧林火5大政务应用平台,加强智慧货运、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8大数字产业场景开发。加快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智能化治理水平和企业生产智慧化水平。夯实数字基建,新建5G基站270座,全县域5G网络实现全覆盖。
全力提升经开区发展能级。完成西烟循环园、秀水双创智造园配套基础工程,全力打造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千亩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立足秀水智能制造、南娄新兴材料、西烟循环经济发展定位,提升招商精准度、项目落地率、投产达效率。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稳步提升“一件事、一次办”“区内事、区内办”水平。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实现“地证同交”。经开区全年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16%以上,稳定保持在全省中上游序列,力争更好成绩。
全力发挥链长制牵引、专业镇集聚效应。围绕我县七大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链长制”,强化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大力发挥链主、链核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抓好特色专业镇培育,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类要素资源向专业镇集聚,力争南娄耐火云小镇进入省级专业镇后备库。
各位代表,转型是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要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改造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二)聚力固本强基、增效提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三农”基石。
发展高质高效农业。坚决扛起稳粮保供责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格耕地占补平衡,严控耕地“非粮化”。加大撂荒地复耕复垦力度。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再建高标准农田2.65万亩,发展有机旱作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5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37亿公斤。做好种质资源保护,扩大太行黑山羊繁育基地规模。做足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禽蛋、蜂蜜等农产品富硒文章,推进西烟5000亩富硒大棚西瓜、孙家庄千亩富硒苹果二期等项目,培育富硒杂粮、核桃2条全产业链。做好“三品一标”培育,力争富硒农产品认证达到30个。推进2.3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项目。支持西烟洪镇、上社丛惠、东梁润鑫等养牛项目发展壮大,肉牛年存栏量达到1.2万头以上。加快农业生产加工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建设和美宜居农村。用好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招牌,实施“三片三带三圈”计划,启动投资4500万元的秀水、苌池、上社3镇9村龙华河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建设;谋划打造太行一号旅游路沿线、石太高铁沿线、滹沱河沿岸三大乡村景观带;抓好华北奕丰生态园、藏山、大汖温泉三个重点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圈建设。建设一批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在省级投资700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再拿出500万元,大力支持发展庭院经济,重点打造上社镇五村连片示范镇,秀水镇、孙家庄镇各打造一个示范村,全县参与户数达到4000户以上。持续巩固“六乱”整治和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成果,完成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继续改造农村户厕6000座。
做好衔接振兴文章。落实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政策,完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做到“两个全覆盖”,确保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实现“两个高于”。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治理,支持聚景园集中安置点创建省级“五好”社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26处、巩固提升工程10处,改造农村危房50户。深化秀水镇南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成效,再打造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培育就业帮扶车间10个以上。落实好小额信贷、“3+N”保险、孝亲敬老等政策措施。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达到3735人以上。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一约四会”全覆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双提升。
各位代表,实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围绕“五大振兴”,下足绣花功夫,真正让农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努力绘就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三)聚力投资拉动、消费带动,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
强化项目第一支撑。坚持工作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达到10%以上。强化包保推进项目,聚焦全年谋划推进的34个产业类、17个基础设施类、19个社会民生类项目,抓实领导包保、联席联办、专题研办、一线督办,开展项目建设堵点难点疏解行动,全面提升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效率。保障要素服务项目。扎实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攻坚行动,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集中。紧抓“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的机遇,落实用地预审简化政策,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常态化开展项目对接服务,充分发挥金融顾问作用,破解项目融资难问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紧扣转型储备项目。紧扣绿色转型要求,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做实“五张清单”,动态完善项目储备库,形成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