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科技强区,专精特新产业品牌初步确立
三大细分产业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人工智能产业强势开局,搭建算力+算法+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平台,首期100P算力即将点亮;落地清华AI大模型团队,深挖示范性应用场景;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启动建设,新引入人工智能企业39家。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链不断完备,成功招引百洋医药子公司9家、华润医疗旗下企业7家、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4家,打造“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阜外医院西山园区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加速打造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国家医学中心。超高清数字视听产业加快布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8K”超高清示范园完成供地准备,央广传媒集团成功落户,与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成在门头沟园建设“全球创新总部”合作意向。三大高精尖产业发展底座总体具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蓬勃向好。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全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7家,累计达70家,其中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6家增至22家、排名生态涵养区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3家增至4家。精雕科技入选全市首批20家“隐形冠军”企业名单,遨博(北京)智能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企业名单。1-11月,园区专利授权数增速全市第一,规上高新劳均产出率全市第二,地均产出率增速全市第五。
开放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两区”建设入库项目237个,已落地200个,新增项目数完成全年任务进度和落地率均居全市首位。大源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北京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一核两圈三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新培育檀谷特色商圈1个,新引进北京首店9家、离境退税店6家,米其林上榜品牌餐厅实现零突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招引企业2000家,其中京外招引企业62家,是去年的2.6倍。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新设央企子公司30家,是去年的6倍。与石景山区、首钢集团和京能集团联合举办首届京西地区发展论坛。推动总投资约293.8亿元的18项重点任务和20个重点项目纳入“京西行动计划”。
“营商环境建设年”成效显著。实施“5+1”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十个必上门、十个不打扰”要求,推出“双承诺”执法新场景,率先探索“一业一查”场景化综合监管,建立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机制。成功创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特色+集成”改革示范区,率先形成社会投资房屋建筑工程规划许可“全程网办”等全市“三个首个”案例。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建立“1+1+N”政策落实体系,全力推动复工复产达产。成立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联合16家银行推出“金融超市”等服务品牌,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3.88亿元。服务包企业扩展至324家,走访企业860家次。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我区创新环境和创新效率指标分别排名全市第三和第四。在2022年度全国税务系统区县级“纳税人满意度评价”中我区获得全国第3,创北京各区历史最好排名。
(四)坚持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
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完善。编制全市首个分区规划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石龙路电力隧道工程顺利完工,斋堂11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城20街区地块A61机构养老设施建设项目主体完工。殡仪馆和精神病专科医院迁建工程有序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主体工程通过验收,体育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完工。三家店粮库项目主体结构完成,冯村南街、铁路货场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成立全市首家乡村振兴实验室,斋堂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妙峰山镇炭厂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实施机制,启动农房改造工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400户煤改清洁能源电价调整工作。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持续保持全市第一。率先出台镇、村集体涉地对外合作项目协议管理意见,探索优化农村产权交易模式。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及复耕复种任务。实施26个产业项目,预计5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完成“消薄”任务。全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达75个,增加9个。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实施“八个一批”就业举措和五种就业模式,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8%,创历史同期最低。打造“3+1+N”养老服务体系,完成4所养老驿站挂牌备案,斋堂镇马栏村和王平镇西王平村被命名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村)”。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81套,竣工保障性住房936套。完成2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完成89栋楼区属老旧小区及棚改回迁小区房屋漏雨专项维修。对频繁出现故障的204部住宅小区电梯进行维修。累计解决12个历史遗留项目、13904套房屋“办证难”问题。
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打造“山谷”“京西”系列教育品牌,37所中小学400余名干部教师交流轮岗,高考高分段比例位列生态涵养区首位,留区高分考生均分高于出区学生23分。区妇幼保健院晋升三级医院,完成120急救分中心标准化改造,院前急救中心、站点达15个,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居全市前列。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新建全民健身设施311件、全民健身球类场地5片,第十六届市运会奖牌数居生态涵养区第一。建成西山梧桐停车场,全区1.6万余个停车泊位全部接入停车诱导系统。投放共享单车1800辆。安排489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交客运补贴。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完成年度任务的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