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西省)永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22日)

  (六)致力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9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297人,完成年度任务220%;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13519人,完成年度任务217%,“稳就业保民生”典型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表扬。高考文理两大类达线率72%,在运城市排名第3;完成65所中小学、幼儿园维修改造,柳宗元小学基本建成;城西初中智慧教育案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优秀案例。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完成医疗综合楼主体建设;中医医共体工作走在运城前列,中医强县建设迈出新步伐。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精准识别监测对象250户713人,解除风险199户582人。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运城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党员干部勠力同心、苦干实干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永部队、驻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永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全面回顾过去,我们有收获、有进步;客观审视当下,我们有差距、有不足。当前,我市仍处于动能转换的过渡期、转型崛起的起步期、“造血”功能的恢复期,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永济在运城应有的位置差距较大;“543”现代产业矩阵正在起步,产业转型重构任务艰巨;市域“自我造血”能力恢复缓慢,发展的巨大支出使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民生、城建、生态环境等领域还有很多短板亟待补齐,等等。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用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加以解决,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落实转型崛起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做好新一年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应变局开新局。当前,国内“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中央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回升,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坚定信心,稳步走好“上坡路”,平稳开好“顶风船”,千方百计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缺失的动能补回来。我们要扛牢使命担当,把定位变地位。永济在运城的定位,过去是辉煌的勋章,今天是发展的鞭策。我们必须围绕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比学赶超、大干快上,强力推动主要经济指标顺势上扬,逐步回归运城前列,早日拿回属于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奋楫破浪前行,化优势为胜势。永济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在中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向内而生”的大势之下,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化优势为胜势。我们必须放大比较优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产业,推动永济在发展动能转换中,不断塑造新优势、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不折不扣完成运城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围绕项目“硬支撑”大干快上,积蓄发展动能。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压茬推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确保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40%,上半年达80%。压实县级领导包联责任、牵头部门推进责任,明确每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完工时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直至投产达效。成立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专班,及时解决重大问题,严厉打击扰乱项目建设的各种行为,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常态谋项目。深入研究、精准把握中央、省各项政策部署,以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项目为重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等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确保今年全市谋划库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储备库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全员招项目。县级领导亲自挂帅出征,带头冲刺招商一线,保障招商实效。发挥8支招商引资专业队伍作用,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动态完善招商图谱、招商目录,开展专业招商。各部门和镇街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和争取资金、项目、荣誉上彰显作为。全年要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额260亿元,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70%以上。

  (二)围绕工业“挺脊梁”大干快上,锻造全新引擎。立足开发区主阵地,深入推进“两个转型”,壮大新兴产业“扩增量”,提升传统产业“优存量”,迅速释放增长动能。

  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初具规模、集群成链”为目标,新能源电池产业方面,实施蓝科途锂电池隔膜三期、华智雄材负极材料等项目,形成锂电池中游产业链闭环。电容器产业方面,加快晋海电子二期、嘉华储能化成箔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入湖南艾华、河南国荣电子等龙头企业。光电产业方面,实施穿越光电显示模组二期项目,加快建设光电产业园,吸引富晟半导体封装等6个项目落地园区,打造“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新模式。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实施阳煤千军汽车缸体缸盖技改、敬泰汽车零部件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启动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环保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快泰石岩棉制品、纳博科环保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招引中科纳米新材料项目落地。今年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0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58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