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完成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2套。1万余个困难家庭享受住房租赁补贴。为东舍宅、前程里等300余户家庭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强化“救急难”兜底保障,投入各类救助资金1.36亿元。建成河西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全部街道建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4个街级、27个社区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验收达标。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2家菜市场,完成郁江道、三水道等10家菜市场智慧化提升改造。扛牢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政治责任,投入财政资金1.3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3个,举办2022“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创新打造全国首档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大型综艺栏目,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筑牢防线、夯实基础,城区安全稳定进一步巩固
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扎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始终强化应急处置快速高效。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下沉干部等各方力量担当负责,有力有效落实防控任务。加强统筹调度,积极做好群众生活物资和就医用药保障。累计接种疫苗近200万剂次,全人群疫苗接种免疫屏障持续筑牢。
公共安全治理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围绕交通运输、燃气、自建房、消防安全、电动自行车等重点方面,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攻坚行动,累计开展检查3.1万次,整改隐患6058项。对全区37万户燃气居民用户、1990户工商业用户、1470公里燃气管网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整改隐患3230项,清单化管理2437个液化石油气罐,对497个老旧小区用户实施“六个百分百”改造,燃气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健全完善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开展防汛等专项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成阳光食品智慧监管平台,大型餐饮、学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实现智慧监管全覆盖。
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扎实推进。健全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形成“红色议事厅”“西岸义警”“青蜂骑手·越青春”等一批社区治理新模式。发挥“社区法律工作室”作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700余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新建改造智慧平安社区369个,实现智慧平安社区全覆盖。雪亮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加强重大敏感节点安保维稳工作,始终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六、依法行政、狠抓落实,履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风廉政建设展现新气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并落实河西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依法行政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开展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实现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61件、政协提案141件。
政府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深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刚性约束,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加大跟踪审计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归集管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此外,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人防、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工作要求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河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新动能、新业态支撑作用不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创新发展的氛围还不浓厚;总部型企业、龙头企业数量相对偏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够多;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城区环境品质和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系统有的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