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津市)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0日)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年度出清僵尸空壳低效企业11家,累计达到90家,国有经济布局显著优化。深入开展区属国有企业土地房产盘活专项行动。区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统一监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新增民营企业45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10家。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河西区特色产业主题园区被评为天津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6.7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为企业提供一流、精准、高效、暖心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河西政务服务旗舰店上线运行。优化企业登记联审、工程项目联审服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政务服务效能和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上门审批服务典型做法被人民网推广。完善“双万双服促发展”常态化帮扶机制和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大联席、小机制”,各级干部开展包联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发展难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易贷”等惠民便企创新应用受到广泛欢迎。

  三、绿色低碳、建管并重,城区功能品质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河西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太湖路街雀榕园社区、挂甲寺街海景雅苑社区成功入选全市首批低碳示范建设名单,建成“双碳”主题公园,创建绿色社区52个。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控尘措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善“跨界河湖长”和“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雨污分流改造52个小区、3条道路,对重点河流开展实时水质监控,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率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管控和修复,完成3个污染地块治理,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落实落细林长制,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实现普查登记保护。建成“口袋公园”20个,新建补建和提升改造绿化近23万平方米。

  城区建设系统推进。推动城区开发建设集约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五年计划,启动红旗新里、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和先达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珠峰南里、中钢大厦等5个小区、30.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和谊城公寓(高层)、泰达园三期二次供水改造顺利完成。改造供热管网33.5公里、燃气管网113公里。完成25个小区和西南楼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寿园里、教师村海绵精品小区工程。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7部。儒林路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服务在建地铁项目加快建设。10号线开通运营,区内新增站点7个、总数达到35个,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城区管理精准精细。围绕打造全市精细化城市管理先行区,扎实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系统建设,建成区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解放南路、友谊北路等50条道路沿街建筑立面排险维护。养护维修道路7.3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70公里。新建公厕11座。新建补建太阳能路灯200盏。新建绍兴道、黄埔里等5处停车场。加大物业服务监管力度。创建大营门街、越秀路街等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垃圾分类箱房总数达到544个,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广。

  四、为民造福、普惠共享,民生福祉成色进一步彰显

  教育强区加快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助推打造首善教育特色品牌。新成立四中、四十二中、河西二幼等3个办学集团。新建觉民中学、美塘小学、御江台幼儿园等7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7600余个。田家炳中学等3所学校完成提升改造。发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作室带动作用,教育人才梯级培养不断加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在全市率先完成5所公参民学校改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全国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区。

  为老服务优质便捷。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试点、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深入实施。新建改造陈塘庄街道等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计达到45个、运营面积超2.8万平方米,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更加完善。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服务1.2万人次。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1027户。在全区累计安装2.3万个“福一把”楼梯扶手,积极推动在楼内合理位置安装1.3万余个“楼道休息壁椅”。建成东江道养老示范街区。中央改革办简报专篇刊发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国办河西区养老院建成使用。

  健康河西扎实推进。坚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稳步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深化同区内三级医院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属医院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属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医联体建设全覆盖。大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成慢病示范管理中心,全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功上线,实现“基层数字健共体”网络全覆盖。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4名,为60岁以上居民开展免费健康查体6.3万人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重点人群项目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河西区中医医院新院建成开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投入使用。

  文体事业稳步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果,文明创建实现常态长效。高水平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举办“阅”城市“悦”美好西岸读书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30万人次。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新增市、区级非遗项目18项,新增区级非遗传承人14人。举办第四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受到央视新闻等主要媒体广泛关注。新建更新10个社区体育园、健身园,完成北师大天津附中运动场馆改造,新增一批排球、笼式足球等运动场地,群众健身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体教融合不断深化,新华中学、海河中学、东楼小学被评为市级排球传统特色学校。河西区被评为2022年天津市“排球之城示范区”。河西代表团在全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85枚,奖牌总数达到285枚,位居全市前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45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