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27日在东丽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贾 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丽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极具考验、极其艰辛、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团结依靠全区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疫情防控精准有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在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的新征程上取得了新成绩。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从未淡化谋发展的意识,从未降低谋发展的热情,从未减少谋发展的劲头,始终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经济运行攻坚行动,出台“稳经济25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工业企业、重点项目、农业生产、产业链供应链4个服务保障专班,抓好经济运行、重大项目、税源建设3条线调度,深入落实“四个全员抓”工作机制,畅通经济循环,助企纾困解难,稳定发展预期,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15亿元、帮助对接融资139亿元、解决实际困难1500余个,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持续巩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持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
这一年,我们坚持不懈抓项目、促投资、强实体,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撑有力。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生物医药、汽车、航空航天等6条产业链实现产值912.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1.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0%,制造业投资增速名列全市前茅。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搭建互联网平台、5G技术、增材制造等应用场景,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0项,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天钢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总量达534家。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50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6%,新增28家市级专精特新、3家国家级小巨人、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航天精工获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凯华材料成为全市首家北交所上市民营企业。推进科研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清华高端院加快建设,包钢稀土研究院拓展新材料应用场景,民航大学牵头组建市航空装备安全性与适航技术创新中心,新增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专利转让许可交易额近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亿元,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80亿元。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华测北方检测基地竣工,中汽新能源检测中心投产,专业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9%。金融护航实体经济效果显著,设立丽华高新产业基金、东丽经开产业发展基金,银行存贷余额持续增长。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盘活存量载体,增加收入1.4亿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推出“东丽惠购节”“东丽安家GO”等促消费系列活动,新增7处夜间消费场景,万科里商业广场开业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2%。东丽湖街获评天津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街。项目投资建设取得实效。优化全员抓招商工作体系和机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指引、项目评审制度方案,进一步规范从洽谈到落地全流程引资标准。实施“五大招商专项行动”,建立土地、厂房、楼宇招商载体要素信息库,落地国能智深等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到位市外内资195亿元。建立项目专班调度机制,深化“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全流程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平高储能、京东二期等36个重点项目开工,乾顺永磁、海特二期等19个重点项目竣工。
这一年,我们坚持不懈拼理念、重细节、强功能,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划定“三区三线”,完成环内地区城市设计、产业策划。“一环十一园”南淀公园完善控规,程林公园形成设计方案,“设计之都”核心区招商建设同步启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程林片区启动前期策划,张贵庄东丽商场片区基础性工作全面展开,全市首个大型片区类项目——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项目落地实施。载体功能不断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投资增长30%,智景东道等7条道路实现贯通,霞宏道等7条道路基本建成,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张贵庄污水处理厂二期、东丽湖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大毕庄供热站改燃工程竣工供暖,5G网络实现全域全覆盖。城市环境优化提升,完成招远路等10条精品示范道路绿化改造,建成7处口袋公园、3个社区公园,新增居住区配套绿地15.3万平方米。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树牢全周期管理理念,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系列活动,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城市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强化综合整治,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清单式”监管,开展占绿毁绿、违法建设、占路经营和不文明行为治理,绿化补植129万平方米,维修道路31.7万平方米,更新交通设施500余处,建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490处。
这一年,我们坚持不懈治源头、夯基础、优环境,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深入开展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和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理,PM2.5浓度下降5.3%,达标天数比例提高4.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河湖水域岸线管控更加严格,水污染溯源排查治理不断强化,雨污合流串流得到有效治理,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强化用地管控和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态屏障基本建成。14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实施造林绿化、水系连通等13项工程,修建南北片区游览路30.1公里,新增造林2700余亩、植树7.5万株,海河绿芯、古海岸绿廊、东丽湖等重点区域连片成面。生态屏障内种植果树3500亩,稻蟹、稻渔生态立体养殖5000亩,帐篷营地、水上乐园、花海艺术市集等项目投入运营,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27.7%,蓝绿空间占比达到80%,“十里稻畦流碧玉,一湖绿水万只鸥”的生态效果初步显现。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有效落实减煤控煤任务,全域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热。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核准实施农光互补和分布式光伏项目38项、总发电容量225MW,全国最大规模地表水热储回灌工程顺利投产。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重点行业企业“公转铁”货运比例提升,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全覆盖。我区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东丽经开区、华明高新区获评全市第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综合服务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升级加力。耕地结构优化提升,撂荒地整治成效突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推广粮食蔬菜新品种20个,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增长11.7%和9.6%。特色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胡张庄葡萄成功认证“津农精品”、绿色食品,骆驼房子烧鸡、赤土扣肉、宽达水产入选“津门老字号”,欢坨西红柿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东信花卉3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建成投产,培育27个花卉新品种,“宝莲灯”占有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