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北京市要求。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以未来科学城为中心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深化未来科学城体制改革,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支持昌平国家实验室在轨高质量运行,保障过渡空间加快投用,推动重大攻关成果不断涌现。深入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打造创新药研发策源地,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赛道,实现更多原创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聚焦打造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围绕碳捕集、氢能、先进储能等领域,促进央地、央校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等研发成果转化落地,新增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8家以上。加快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国网信通等平台建设,发挥共性创新平台牵引作用,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
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实施中关村昌平园改革发展提升“1+2”方案,承接新一轮先行先试政策落地,优化“H”型创新布局,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企业梯队。生命谷坚持软硬环境“双提升”,推动新生巢、飞镖成为全市引领类标杆孵化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标准提升生命园一、二期环境品质,改造生命科学大道,提速生命园三期供地进程,加快建设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等项目,依托G6、G7高速沿线空间资源打造生命科学创新走廊。能源谷坚持内外引入“双搞活”,推动央地合作21项任务落地,保障中国移动、国药集团器械总部等项目投产,促进北新建材、航天科技等项目开工,将央企建成和在建占比提高到70%以上。发挥央企链长优势,做实国电投、国网等融通发展平台,提升央企民企协同发展质量。匠心打造“科学+城”,推动保利、华润等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实现未来科学城学校开学,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竣工投用沙河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将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38%。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支持高校在昌办学,开工北师大昌平直属学校、天通苑清华附小等项目,新增中小学学位3870个。巩固“双减”成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深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系统推进校城融合。制定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一校一策”制定方案,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昌平样板。落实沙河高教园街区控规,完善配套功能区和共享空间,保障北师大、北邮等高校新校区建设,完成高教园理事会学年任务,持续提升园区功能品质。健全高校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提速清华科学城、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空天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搭建矿大、北航、华电、信息科大等创新孵化载体,实施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研发经济破题。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方案,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引进一批技术经理人和科研项目经理,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广“科技副总”“科技副主任”柔性引才机制,推动火炬科创学院昌平基地落地,打造“昌聚工程”升级版。落实人才服务包制度,实现国际人才社区“创新街区”开街,塑造广纳英才、共赢未来新态势。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3+2+1”产业结构,打造“基金+空间+人才”产业生态孵化圈,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支撑、创新企业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实施产业筑基工程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落实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抢占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推动诺华研发中心、科兴高精尖产业转化基地、爱美客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见效,加速万泰鼻喷新冠疫苗产能提升,力争产业收入突破900亿元。实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行动计划,聚焦能源互联网、氢能等赛道,推进清华工研院氢能中试基地、国电投能源数字产业园、智芯半导体等项目,力争产业收入增速达到12%。实施先进制造产业跃升行动计划,聚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力促新华三北京新总部、福田卡文汽车等项目开工,加速“小升规”“规升强”,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产值增速达到10%。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贯彻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前沿领域,高标准建设小米智能工厂、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增长10%以上。推动智慧城市实施方案落地,启动未来科学城IOC运营,实现5G城区全覆盖,打造城市码感知数据平台。推广“三京”应用,迭代升级“回天大脑”,深化与华为、高德、数坤科技、昆仑北斗等企业合作,拓展政务、交通、医疗、城市等领域智慧应用,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智慧城市发展成果。
推动现代服务业量级跃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实施科创金融政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商业银行等机构集聚发展,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持续完善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做大科技产业母基金群,推动光大、波士顿、中移动等基金落地,拓展“战略募资圈”。设立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促进6家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更多上市企业“后备军”。快速壮大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计量、检验检测等业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成长,推动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制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措施,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80亿元,争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