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15日)

  ——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率先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以上。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5%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取得重大成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100%,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文旅融合持续深入,旅游业年收入超过175亿元。

  ——促进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1.75左右。“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总指数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回天地区城市治理和优化提升取得显著成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法治昌平建设纵深推进。韧性城市、平安昌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按照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强创新、调结构。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做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二是抓改革、促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高标准建设“两区”,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筑载体、优功能。立足平原新城定位,释放空间发展潜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水平。四是精治理、促均衡。以回天地区专项治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大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五是保生态、重人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区域生态本底和首都生态屏障,同步抓好文脉梳理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交融互促,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六是惠民生、共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办好群众身边的事,不断增强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七是防风险、保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区域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三、2022年重点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年。明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扣落好“五子”联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推进强创新、促开放、优功能、精治理、保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开创昌平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提出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北京市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将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未来科学城,更好发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作用

  支撑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保障昌平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建设,先期投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二期等空间,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助推释放“核爆”效应。集中布局碳减排新赛道,全方位服务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与“三城一区”其他主平台协同创新,力争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支持沙河高教园入驻高校开放共享教学资源,建好用好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3个协同创新开放实验室,推动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清华昌平科研基地、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帮助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交流协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速拓展和筑牢创新载体。制定实施产业用地供应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抓好产业园区开发用地、国有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历史遗留开发用地等土地利用,推动2022年供应产业用地2500亩以上。理顺生命科学园管理体制,推动街区控规、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融合落地,实现三期产业用地、信息园二期(一)等地块供应;抓紧推进马池口工业区一期、小汤山工业园等项目开发,梯次布局产业示范基地、加速基地和转化基地,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创新走廊。“一企一策”盘活能源谷央企存量空间,力促鞍钢、武钢等地块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入驻央企“三率”,同步提速北七家工业园规划建设。推动沙河高教园四期和二期(二)地块入市,支持北大、北师大等高校新校区建设,补充一批师生创新创业和高校成果转化空间,促进校城融合发展。盘活用好中关村昌平园存量空间,加快崔村工业区、水屯工业区等地块开发利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梳理和评估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完善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快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上市进程,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效应,构筑投贷联动金融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金融支持。用好细胞与基因治疗中试、电力大数据联盟等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疫苗检验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新生巢、飞镖国际等专业孵化平台作用,提高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效率。落实“人才服务包”制度,打造“昌聚工程”升级版,探索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支撑服务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坚持“科学+城”,抓好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规划落地,加快保利、华润两个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标准办好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实现聚集要素、扩大影响、形成品牌等目标。建立驻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项目库,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29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