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增加收入。千方百计提升财政实力。坚持盯紧重点税源,挖潜增收,确保应收尽收。持续压减财政一般性、非急需刚性支出,盘活国有资产,做足资产增量。紧盯中央预算内资金、万亿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在前期谋划包装26个项目基础上,聚焦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一老一小等重点领域,继续精准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树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意识,加大“走请”力度,创新招商模式,推动全员招商,积极构建“四大招商”平台。建优“央地合作招商”平台。利用“央企本溪行”活动,密切与中信万维、中铁水务等企业沟通对接,推进危废园共建运营。建好“钢地联合招商”平台。依托本钢资源优势,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推动钢地合作招商机制,重点推进上海五角场汽车配件、格力钛重卡、国电投重卡充换电站等项目签约落地。建强“商协会招商”平台。不断扩大“朋友圈”,加强与福建、江苏商会以及广东制造业协会交流合作,重点推进正威集团新材料、先导集团新能源汽车和逆变器等项目衔接洽谈。建实“与市直部门联合招商”平台。充分发挥市国资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直部门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合作招商,实现引进一批集聚效应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丰富泰本对口合作内涵,加强产业对接合作、人才交流锻炼融通共享。
(二)聚焦现代产业,创新构建实体经济发展引擎
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持续巩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紧扣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积极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坚持走高质量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有效搭建“五大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央地合作”平台。引进更多引领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地,重点推动本溪水泵与央企合作拓展军工配套产品加工市场。搭建“钢地融合”平台。加强地方企业与本钢集团在原材料供应以及备品备件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搭建“政企互动”平台。深化领导干部包扶企业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问题需求,力争实现新增“小升规”企业3-5户。搭建“产学研联盟”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推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卡脖子”难题破解。完成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专精特新企业3户。搭建“政策交流”平台。深入研究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争取更多奖补资金,享受政策红利,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巩固消费升级“助推器”。坚持“商贸立区”发展战略,全面实现“三个提档升级”,持续巩固全市商贸中心地位。高标准推动永丰、一洞桥、环球商场等经营场所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实现商业环境提档升级。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以永丰商业街为龙头,在站前、万达等商圈发展“夜经济”街区,创新开展“永丰老街集市”“汇优品·惠生活”、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市民消费信心。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推广宏宇京东商城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引导华联、万达、新玛特等商贸企业建设“数字化直销平台”,扩宽销售渠道,实现商业模式提档升级。合理运用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5条具体举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极争取上级促消费扶持资金,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更多还利于民。大力实施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引入更多金融、商贸、物流等企业总部落户平山,实现政策支持提档升级。
(三)聚焦改革开放,释放强劲澎湃创新发展动能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全力下好营商环境建设“先手棋”,多措并举实现再优化、再升级。实施便民服务中心(站)“综合窗口”办事方便改革,推动全市通办等6项便民举措落地落实,深化“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实现便民服务再升级。继续发扬“店小二”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重点项目、企业高频事项全程帮办代办。深化“优环境、稳经济”现场调研,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执法检查,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实现服务企业再升级。筹建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壁垒,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深化数字政务“掌上办”“掌上督”智慧平台场景应用,不断提升12345诉求办理质效。积极探索具有平山特色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径,实现数字化赋能再升级。
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支持辽宁平建集团发挥优势,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永丰、大河等经营场所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硬实力”。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经营理念,逐步提升市场经济活力,实现国有资产盘活、增收,让国企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重点推进投资1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
重点改革坚定有力。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鼓励桥北城投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利用“钢地联合”为本钢提供生产要素配套服务,整合闲置土地、房产等资产做大增量,不断增强“造血”能力。持续深化城建、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
提升人才振兴质效。深入开展“高校学子本溪行”活动,持续开发优质人才资源,有效解决企业、学校结构性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积极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校对接,围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新质生产力开展交流合作。建立现代化人才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四)聚焦融合发展,建设品质卓越美丽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积极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和功能。实施老旧小区燃气管网改造工程,惠及居民6.3万户。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金地广场“停缓建”项目竣工,重点推进平麓街改造和北地金融大厦项目。全力化解“不能办证”剩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