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郑市科技创新“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新郑市科技创新“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累计达到4.5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6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3%。

  (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科技型企业新增129家,目前达到199家。

  (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郑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41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15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家,新增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指导站1家。

  (四)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紧缺人才42名,“十三五”期间,依托创新引领型平台、机构累计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共1236人。认定科技特派员50名。

  (五)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2项。其中,中原工学院的“纯电动客车大温差高效能热泵型空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两个项目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全市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由“十二五”末的1487万元增长至2020年度5.74亿元。

  (六)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开展“科技赋能经济·校地共谋发展”高峰论坛,包信和等6名院士和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10名高校校长到我市共谋校地发展,在共建轨道交通5G网络平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高校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高校与我市豫力新材料、永泽环境等4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推介会,仅2020年一次,达成了新郑高校5700名毕业生在新郑就业发展的合作成果。

  (七)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1家,其中省级企业孵化器1个,郑州市级科技孵化器2个,郑州市级众创空间7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总量突破1000家。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开展科技贷款利息补助、担保费补助、企业股权融资补助和科技投资风险补助,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八)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新郑市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成功纳入科技部创新型县(市)试点建设,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首批通过的创新型县(市)。连续举办四届新郑市创新创业大赛,100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50多个项目落地新郑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中部崛起战略和郑州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按照郑州市委“南动”战略要求,以建设全国一流中小城市为统揽,贯彻落实新郑市委“用脚步丈量城市、乡村”工作方法,大力实施“九项工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打造更高的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聚焦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国家、省、郑州市重大战略需求,科学规划布局。结合新郑市区域优势,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筛选产业带动性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攻关,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融入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我市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等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以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3.市场导向。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4.开放创新。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抓住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主动融入到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中,加速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现代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更加突出,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5/29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