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开展港口、机场数字化建设。整合汉江港口码头和岸线资源,并推动航道数字化升级,实现航道智能监测,保障汉江航运水道畅通。加快刘集机场光纤、5G网络建设,创建智慧机场,推进北斗导航在机场自动化作业、精准定位等领域的应用,实现生产要素全面物联,助力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四型机场。

  完善智慧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襄阳在港口、铁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建设汉江航运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沟通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推动物流快递企业在襄阳城区部分社区建设智能快递柜、智能生鲜柜等末端配送设施,开展智慧物流进社区试点示范。

  (四)加强智慧能源设施建设

  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新模式,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等全链条智能化系统,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电厂、电网、油气管道、需求端设备智能化升级和感知设施全覆盖,打造立体化能源感知网络。推动无人机、机器人在能源场景的应用,提高能源设备智能化水平。推进建设以智慧电网为核心,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统筹推动建设全市统一的充换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在主要道路、楼盘小区合理布局智能充电桩、充电站和智慧能源换电柜、换电站等设施,有序推动我市智慧能源建设。打造全省智能化电力物资“检储配”中心,实现襄阳、十堰、荆门、随州、神农架等5个地市(林区)的农配网物资智能配送。

  推动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接入全市高压客户及关联分布式光伏电站、风电站、充电站等基础信息数据、企业产值和电热气油煤等多种能源数据,实施数据全链条、全过程统一管控,提升数据共享服务能力。推动建设市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对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数据进行汇聚融合、共享交换和挖掘分析,实现全市能源种类、结构、运行和效率全景监测、分析和管控,为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用能各环节提供精准化、差异化、智慧化的服务。推动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撑平台建设,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打造“碳生态圈”,为政府、社会、企业及用户提供碳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襄阳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五)加快智慧水利设施部署

  建设智慧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江河湖泊水系监测、水政执法、水利工程建设等业务,网格化部署智能感知设施,推进多对象、多要素、全域覆盖一体化智慧水利感知网络建设。根据全市统一的城市感知端建设业务规则和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标准,进一步规范水利部门河道水库等处前段智能感知设备,对不满足需求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水雨情站点设置,积极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技术,扩大实时在线监测范围,充实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及其支流水文监测站点,补充小型水库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设施,完善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老河口市、宜城市、枣阳市等有山洪防治任务的县(市、区)山洪预报预警设施覆盖,实现全市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监测全覆盖。

  建设“智慧水利”平台。依托市级大数据中心,整合水利业务数据库,建设信息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使用的水利综合数据库,推动涉水数据资源统一汇聚,促进水利数据与自然资源、气象、交通、环保等行业数据交换共享。引入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算法,预测极端天气引发水库、河道汛情的可能性及规模,实现水库、河道相关气象站点及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共同预测,通过建立模型自动分析汛情演变情况。加强水利工程物联网智能分析能力建设,推进襄阳市汉江及重要支流分布式水情预测预报、水工程联合调度等洪涝灾害决策支持系统、旱情监测预警综合系统,建立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实时监控和管理、水文信息管理、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应急处置、电子政务系统等为一体化的“智慧水利”平台。

  (六)加快智慧环保设施建设

  推进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传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通过无人机/船、遥感等技术整合优化、改建新建生态环境监测设施,提升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污染源头的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及网格化管理平台等数字化生态环境设施建设,提升汉江襄阳段、小清河襄阳段水质监测能力,完善汉江、小清河流域监测网络,加强对全市空气质量和河库水环境监测治理能力,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前移到过程排查和源头防控。

  搭建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搭建“智慧环保云”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信息数据,为实施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海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建设覆盖环境监测监控、环境监管执法、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决策支持四大业务层面的智慧应用,形成一张图鸟瞰全市环境状况,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环保业务协同管理的模式。

  (七)推动数字政府设施建设

  提升政务外网基础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网络资源,统筹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扩容改造工程建设,完善市县两级政务外网骨干网络架构,扩大市、县、乡、村四级政务网络骨干链路带宽,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千兆到县、百兆到乡镇,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推进政务外网IPv6升级改造,保障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多网融合”,推进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向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实现政务外网对部门非涉密业务全覆盖。

  提高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效能。整合华为、移动、电信等政务云计算资源,建设统一的“汉江云”容器平台,合理分配政务云资源,加快推动“汉江云”与省“楚天云”互联互通,助力全省政务云一体化服务体系建成。积极推动各部门新建、存量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向政务云平台集中部署、迁移,实现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入。

  加快推进“两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础能力,构建全市集中管理、统一发布、动态更新、共享使用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线上线下一套业务标准构建线上受理平台,建设“襄十随神”区域通办平台。推进“一网统管”支撑能力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连通全市各领域管理(应急)指挥系统,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场景建设。加强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乡、村综合窗口“一窗通办”,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八)加快智慧城市设施建设

  提升共性应用支撑能力。统筹建设“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加快推进襄阳“城市大脑”平台与省级智慧大脑平台互联。搭建全市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实现全市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接入,实时收集城市运行数据。建设城市空间地理服务平台和BIM管理平台,采集汇聚城市地理空间和建筑数据信息,推动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接入城市地理空间、建筑、物联实时感知等全域全时数据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平台,为各部门提供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满足各业务场景需求。构建全市统一的区块链平台,基于分布式账本、高性能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引擎等区块链底层技术,搭建市级区块链平台,并使之成为全国区块链的重要节点。

  部署统一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覆盖襄阳全域的综合感知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公共监控监测视频终端建设和图像监控探头智能化改造,推动各行业、各区域视频图像资源共享,优化感知设备战略布局,丰富感知前端种类,推动移动式视频采集终端建设,提升感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城市部件数字标识全覆盖,推进襄阳市重点行业领域公共区域、地下管网和水电气、汉江水域实时状态数据采集与联网共享。加快建设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推动社会资源共享,推进“多杆合一”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4.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