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六)推进构建融合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形成政府统筹、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建成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5年,高职教育办学规模达到5万人,年度培养技能型人才1.5万人以上。

  积极融入国家、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和省中职学校“双优计划”建设,推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支持襄阳技师学院建设国家重点技师学院,积极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增强襄阳高等职业教育实力。优化全市中职学校空间布局,襄阳市区重点办好3-5所优质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各县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全市建成一批优质中职教育专业(群)。到2025年,全市创建3—5所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7—9个优质专业,并争创1所全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

  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狠抓中职学校教学、教研,持续提升中职学校基础知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课技能水平。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为原则,推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建立普职融通试点,探索在课程设置、师资共享、校本教研、信息化资源、实习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校校联合、普职并进的格局。

  鼓励公办学校与企业、社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建立由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若干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参与的职教联盟,支持各中职、技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3+2”、五年制贯通班,畅通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引导行业组织牵头成立2-3个产教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适应“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优势精品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七)推进高等教育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建成与襄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高校资源板块和教育体系。到2025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达到10万人。

  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省“双一流”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支持学校增强普通本科办学实力,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积极争取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加快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进入省属高校第一方阵。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积极申办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办出特色。支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融入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彰显新工科专业院校特色,建成服务“汉襄十随”汽车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技师学院建成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积极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高校来襄共建分支机构或科研平台,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到2025年,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培养10000名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1000名全市知名、全省有影响的隆中名师、名校长队伍,100名全省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型教师。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及以上优秀教师占比达到20%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50%以上,高等教育学科领军人才达到100名。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提高教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能力。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坚持教、研、修融合一体化,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模式与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分学段配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鼓励开展具有襄阳特色的课题项目研究与运用。不断深化万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扶持名师工作室建设。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农村任教。探索建立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学区管理制度。

  依法依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年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均工资水平。坚持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倾斜,适当提高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九)推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将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支撑有力的终身学习资源体系,建立保障得力的终身学习政策制度,倡导浓厚终身学习理念。到2025年,力争创建学习型示范社区50个、学习型示范组织50个,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开发区,接受社区教育人次达居民总数的50%以上,在职职工学习培训参与率达80%以上。

  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施开放大学体系创新发展行动,积极支持襄阳开放大学挂牌建设,将襄阳开放大学建成统筹全市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办学业务指导服务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襄阳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加快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全民学习活动。

  建立终身学习保障制度,完善社区教育、家长学校、老年大学教育资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建设和开放共享机制。扩大托育、养老等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教育部门和职能部门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形成满足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和面向特定群体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各级家长学校和家长课程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融通,推动各类院校开放优质课程资源,探索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机制对非学历职业培训进行学历认证。引导和支持襄阳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和村镇基层干部提供不离岗离乡、实用适用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广“全民学习活动周”“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活动,培育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四、重点工作行动计划与重点工程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和质量

  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发展规划。全面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满足社会对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启动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不断增加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建政策,做好乡镇、村幼儿园布点建设,支持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坚持公办幼儿园为主,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覆盖面。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结对帮扶、推动集团化办园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表2 学前教育普惠计划任务分解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2.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