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促进全市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发展,扩大县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市域内普通高中办学差距。各县(市)及襄州区规划实施现有普高、中职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学位缺口较大的县(市)启动一批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加强教职工编制统筹管理,及时补充县中教师,优化教师配备,着力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加大县中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强化高中学科教研指导,促进县中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实施市域内优质普通高中与薄弱县中联合办学、对口支援,促进共同发展。

  ——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和办学特色培育计划,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组织实施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监测,推进高中学校按照艺体特色、外语特色、理科特色、人文特色、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特色、普职综合特色及其它类型确定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支持高中学校建设“特色+多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职业高考和技能大赛成绩。开展“六色”校园创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实施特殊教育“三期”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按照学校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学康复专业化要求,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融合发展。

  ——扩充特殊教育资源。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的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20万人口以上、未布点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市辖区,将特殊学校布点建设纳入工作规划逐步实施;东津新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依托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支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强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以县为单位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在做好全面规范评估的基础上,适宜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责任,确保应随尽随、应上尽上、应送尽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延伸,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和融合教育质量。加强普特融合,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发展。推动职特融合,让残疾学生学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促进医教融合,加强与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的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科教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

  (五)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培养的“襄阳模式”。

  ——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专项行动。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壮大办学实力,对接服务“汉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和比亚迪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培育品牌专业,创建汽车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技师学院积极申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市属各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主动融入省“双优计划”,积极创建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群)。制定《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考评办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提升和文化课提升计划。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评选培育3个以上骨干专业,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合作共建特色鲜明、功能精准、分工明确的公共实训基地。市级围绕新兴和主导产业建设3—5个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县(市、区)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职业技能人才融合培养行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广泛开展“1+X”证书试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探索“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打通中职与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高等院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

  (六)实施高等教育增量提质工程,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加快扩充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与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增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

  ——加快高校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集群聚集辐射效应,建成本土高校聚集的“尹集大学城”。建成湖北文理学院尹集新校区。采取存量教育资源置换整合或拓展建设等方式,完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工程。支持汉江国投规划启动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二期扩建工程,完成“转设”工作。完成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工程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壮大办学实力。

  ——加快建成襄阳(东津)科学城。推动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北航襄阳航空研究院产学研协作领域辐射影响力,助力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支持高校紧密对接襄阳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培育优质品牌学科专业。开展高端人才培育选拔工作,引进大师级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在襄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鼓励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立项研究。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着力提高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高校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

  (七)实施民办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民办学校围绕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健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体制机制。引导民办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良好社会声誉。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

  ——开展民办教育规范化管理专项行动。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防止和纠正民办学校过度逐利行为。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支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转型发展为普惠性幼儿园。引导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监测。将民办学校纳入督学责任区范围,按照日常监管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依法对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监测并引导社会监督。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增强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教育信息化水平进入湖北省第一方阵,打造汉江流域智慧教育示范城市,争取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大力推动信息化基础环境提速增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提升区域内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展基于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智慧校园、数字校园试点建设,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电子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直播课堂、智慧辅导、在线考试与测评、网络教研等教学互动平台,推动基于5G高清视讯的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开展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全面推进精准教学评价体系试点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高水平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建设适应新高考学业水平线上考试(测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考试资源共享。建设新中考线上考试(测评)平台,对相应学科进行线上训练与考评。建设城区招生、考试、应急指挥、智能安防、后勤保障、学生资助等一体化管理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推进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所有寄宿制学校食堂纳入智慧监管网络系统。

  (九)实施名师名校长成长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制机制,推进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全市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的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

  ——推进教师培训培养机构平台和保障机制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与发展机构建设,推进襄阳教师培训基地落地。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与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推进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建立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严格执行教师培训经费拨付标准,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市、县两级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1.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实施教师培训师研修项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襄派教师培训师”队伍。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和千名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县、校教师培训与发展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培计划”和省市培训项目,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轮训任务。按照“公费培养、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方式,委托相关高校用五年时间,为全市定向培养2000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学点)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加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突出“高端性、系统性、有效性、个性化”,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采取校长队伍定期交流、委派挂职等多种形式,探索跟岗锻炼、结伴成长等多轨并行的培养方式。实施“万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隆中名师”、特级教师梯级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创新名师工作站“三团两通”(隆中名校长团、名师团、名班主任团,学段贯通、学科融通)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名师骨干队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岗位研修、团队研修、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专业化、高质量的襄阳教师培训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2.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