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肥东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待遇分配激励机制,实现优师优教。继续推进“三名工程”,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德行修养以及教学能力。鼓励名优教师在集团或互助共同体学校内柔性流动,继续实施“教师志愿支教大篷车”计划,支持音体美等紧缺教师走教、特级教师下乡等多形式跨校承担教学任务。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为城乡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专栏基本公共教育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工程。规划新建7所幼儿园。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达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以上。
义务教育工程。建成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教育集团肥东校区、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肥东校区、浮槎南路小学、浍水路小学,完成安师大肥东实验学校学生公寓等11所学校项目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造,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5%。
高中教育工程。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肥东二中新校区建设,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到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0%。
职业教育工程。加快合肥理工学校实训基地、庐州卫生科技学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建设1所高等职业院校。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较“十三五”期间有较大提升。
教师质量提升工程。继续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到2025年,培养特级教师1-2人,省市级名师20人,省市级名校长3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0人。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程。推动办学体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改革。

  (二)基本就业创业服务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稳定就业创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肥东建设人才新高地,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1、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完善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全面推广肥东作为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持续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整合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资源,加强财政政策、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实施新型业态就业渠道拓展行动,完善对平台型用工等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就业形态发展支持政策,积极扩大就业规模和容量。到202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实各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就业群体实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纳入补贴性培训范围。联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及各类线上培训平台和培训机构,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十四五”期间,完成各类就业技能培训2.5万人。继续做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2+N”专场招聘以及SYB创业培训、“进乡入企送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创新实践“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

  扎实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创业引领和基层成长计划,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建立重点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常态化机制,统筹失业转岗人员、贫困家庭子女、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托底安置。发挥肥东“智慧人设”数据大集中优势,全面推进动态管理服务。到2025年,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60%,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不低于70%。

  2、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的功能建设,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扎实推进华夏幸福机器人小镇、合肥VR小镇、长临河文旅小镇、桥头集白马山特色康养小镇、长临河科创小镇、合杭科创梦想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小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主动对接省会和长三角区域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积极争取省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在本地设立高水平科研机构。统筹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化开展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完善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标准体系,支持面向重点群体的专业化创业创新服务载体建设。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法治化建设,完善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和流动配置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加快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稳就业促创业积极作用。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提高创新创业服务和资源融通质效。加强对职业中介活动的监察执法,及时纠正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及欺诈行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紧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政策叠加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肥东经开区、东部新城建设,推进商贸流通、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建设和改造,支持新经济业态发展,引导城乡劳动者到新产业、新业态创业就业。支持和引导县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业培训质量。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就业创业项目数据库建设。继续举办青年创客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交流活动。

  3、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进一步深化劳资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人事仲裁联动机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方式等。完善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力争欠薪案件数、欠薪金额和涉及人数逐年下降。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加快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全面提升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能力,法定时限内结案率达96%,常态化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8%。

  积极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将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等功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

  (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

  全面推进健康肥东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切实提高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能级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

  1、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巩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和预警能力(体系)建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综合防控。持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构建覆盖城乡,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卫生应急体系“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加强源头防控和早期干预。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加快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积极做好医疗卫生健康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卫生城县和健康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质量的管理,通过改善医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保障质量安全、增强群众就医体验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应急处置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一体两翼五支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逐步完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保制度,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创新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2、扎实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县妇幼保健院、县级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妇幼保健联合体、产科联盟建设,逐步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助产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覆盖率和婚检质量。深入开展“两癌筛查”和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等生殖保健服务,将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扩大到全体家庭成员。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加强婴幼儿健康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服务的衔接,全面提升婴幼儿健康服务能力。

  加强中青年健康管理。加强青少年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控和营养不良防治。加强中青年群体职业健康教育,加强对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康复、护理服务有效供给。加大对医疗机构转型医养结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医养结合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探索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与医养结合机构协同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3、深化医养结合和康养融合发展

  推进医养服务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环巢湖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运用市场方式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品牌。支持县内医疗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拓展医疗机构的养老服务功能;支持县内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保定点范围。到2025年,县域内至少建成2-3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探索建立养老医疗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等模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

  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着眼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规模化加工生产以及新产品研发等。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强化中医药传统养生文化宣传引导,逐步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健康医疗服务范围。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和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壮大健康养老服务支撑产业。立足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开发适宜都市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依托长临河镇白马山、桥头集镇龙泉山、石塘镇浮槎山、包公镇岘山等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康养、运动康养、旅居康养、中药康养、乡村康养和健康养老等康养业态和产品,形成沿山水旅游大道的康养产业集聚带。挖掘陈集镇、古城镇、张集乡等地中药材养生文化内涵,引导开展中医药生态观光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康复旅游等。依托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优势,加大电子商务在大健康领域应用,推进大健康电商平台建设。

  4、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健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全面推进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标准化建设和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星级评定。整合改造已有食品安全追溯资源,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池。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强化食品安全工作机构、重点专项实验室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紧抓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契机,构建并完善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推进食药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创新食药安全监管模式和机制,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公共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

  健全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锻炼应急处置队伍实战能力,加强标准化应急装备配备,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基本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工程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和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库项目;配合合肥市建设合肥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项目。
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撮镇、八斗、长临、响导、民族卫生院迁址重建,梁园、石塘、张集、白龙、包公卫生院原址扩建,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智慧医疗建设。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建设工程。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妇幼保健院扩建);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中心项目);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能力建设(精神卫生医养康复中心项目);婴幼儿照护服务(托幼服务中心项目)。
卫生健康高等院校建设工程。安徽卫生健康学院分校项目(庐州卫校新校区建设)。

  (四)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促进全县文化体育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1、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全面提升县城老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积极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东部新城、合上产业新城、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文化权利。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完善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等为服务点的城乡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书香肥东”网络。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场馆建设,扎实推进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新三馆一院一场”建设,打造文化新地标和文化新品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文化馆联盟、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等机制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小组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工作机制,推动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多种形式的需求征集机制,构建以群众满意为主导的评价反馈机制,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准有效对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吸纳社会人士积极参与管理,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

  繁荣发展城乡文化艺术活动。主动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深入开展“梨园飘香”、“乡村大舞台”、“情暖敬老院”百场文艺下基层、戏曲调演、新年音乐节、民营院团戏曲展演、“玉兰杯”戏曲大赛、少儿艺术节等各类汇演巡演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生活。发挥肥东“中国散文之乡”“安徽省庐剧之乡”“安徽省诗歌之乡”“安徽省民间文艺之乡”等品牌优势,推出一批反映肥东新时代风貌的特色题材文艺精品。推进庐剧内容创新和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突出“肥东原创”,增强庐剧强化作为肥东“合肥乡土文化首县”的重要作用。加强创新型文艺团队和基层乡土文化能人队伍建设,支持乡土文艺团队发展,继续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

  2、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数字文化建设

  巩固壮大新兴主流媒体。依托省市广播电视全媒体优势资源和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加快推进县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全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深化广电网与电信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型传播网络体系。大力推进新兴媒体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应急广播覆盖面,更好发挥应急广播平战结合的作用。持续构建智慧广电生态体系,完善广播电视内容创作生产引导、督导、服务机制。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整合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各类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普惠、便利的现代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智慧肥东”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服务平台。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字号”工程,深入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工程,提高优质数字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

  3、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六家畈古民居群和古城宣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全面“活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重点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项目,建成一批文化遗产文创园区,大力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健全县乡村三级文保网络,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古遗址、古民居、古石刻、古文物等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深入挖掘肥东文化及文物资源,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推进博物馆高水平展览策划,全面促进文物文创产业发展。鼓励学校、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及社会力量以合作、授权、委托等方式积极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发和实施,不断丰富青少年主题教育课程类型及形式。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

  加强非遗传承和综合利用。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邵洋蛇灯、马政娘娘庙会、石塘莲湘、公和堂狮子头、牛氏剪纸等非遗文化创意创新,促进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继续推进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活态保护。全面调查和搜集整理肥东乡土语言、乡土民歌、乡土民谚、乡土民俗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4、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大力推广武术、牛门洪拳、武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持续开展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依托县体育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展小型多样、更加生活化的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广场舞、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球类等大众健身项目。广泛开展包公骑游大会、肥东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活动,积极谋划沿文化山水旅游大道的骑行健身项目,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加强对城乡居民日常健身活动组织和队伍建设,引导规范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到2025年,居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参与体育人口比例达到80%以上。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形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村三级体育建设场地设施网络和“10分钟健身圈”。提升县级“五个一”体育设施和乡镇级“三个一”体育设施,健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使用和管护体系。加快推动中小型体育场馆、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多项群众身边健身场所健身设施智能化建设。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继续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体育经营场所定时免费对社会开放。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大力改善国民体质监测条件,积极创建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加强体卫结合,开设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健身与健康意识。加强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群众科学健身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常态局面。到202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力争达到3/1000,确保全县各行政村范围内有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技术传授型指导员人数显著增加,传授能力明显增强。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到2025年,县级体育社团总数达到40个以上,晨晚练点(指导站)发展到500个以上,城乡发展均衡,形成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5-01/252.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