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残疾人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协同推进残疾人个人发展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让残疾人精神生活更有寄托、社会生活更有尊严、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1、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制定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逐步扩大资助范围,适时提高资助标准。加大对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提高特困残疾人家庭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优先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和改善城乡残疾人住房。
2、全面推进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
继续落实《肥东县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方案》,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推进成年残疾人康复。提升肥东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能力和水平,推动完善医疗卫生、特殊教育等机构的康复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医、教、康一体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及家庭签约医生康复服务与管理,积极构筑和完善残疾人“半小时社区康复服务圈”。健全完善残疾人“一家一站”信息网络机制,加快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就近或上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康复训练等常态化康复服务。
3、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工程,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创新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形式,大力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每个乡镇至少各建成1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完善县残联和各乡镇残联等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重点加大对城镇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残疾人就业培训。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各类培训班,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扶贫助残基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等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残疾人就业产品和服务品牌。
4、加快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实施残疾儿童救助康复、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防盲治盲、防聋治聋等重点预防和康复项目,按规定将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健全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持续实施“残疾人文艺汇演进社区”、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推动关心关爱残疾人文艺作品的创作,为残疾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完成残疾人托养中心为主体的“一园四中心”建设,加强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健全残疾人托养保障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依托数字肥东、智慧肥东建设优势,深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能,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1、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公共服务各领域数字资源,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文化等,推进信息惠民。鼓励发展智慧教育、医疗、养老等,加强互联网医院、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资源建设,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利用率。
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利用。依托肥东智慧政务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就业、文化、应急等公共领域部门间数据整合共享,促进政府各部门间的决策沟通和协同互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对接省市大数据平台,推进与省市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跨层级数据共享。制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放、流通等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数据资源隐私安全保护,促进数据资源合法合理利用。
加快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肥东建设优势,推进学校医院、养老托育机构、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展公共服务数字场景应用。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定制化,提高公共服务配置水平。
2、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皖事通”平台,整合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加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和各类便民应用研发,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一网通办”。加强县基本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数据,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建设,促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间有效链接,实现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财税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探索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建线上线下教育等领域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拓宽线上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范围。支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机构开展合作,加快公共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3、加快新型数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围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加快以5G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4G、5G等多网络协同发展,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等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智慧健康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医院医用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等智慧应用的基础支撑。完善智能化公共卫生设施,重点建设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加快智慧养老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进家庭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推进大中型体育公共场馆智慧化改造。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益
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利用多元化的市场力量,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培育壮大公共服务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标准,满足肥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1、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提高服务可及性。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国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标准水平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构建质量监督与控制体系,加强对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完善全生命周期供给机制。统筹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提供基础和保障。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和优质共享,为不同群体提供贯穿一生的优质公共服务。
2、扩大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继续拓宽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准入的范围和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多元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公共服务的科技支撑,优化网上办事流程和环境,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
引导民众主动参与公共服务。发挥各类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和桥梁作用,提升民众参与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成熟健全的公民参与意识。完善民众参与公共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夯实民众参与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实现民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有序化。在原有民众参与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众参与平台及管理机制,创新民众参与新模式。
加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人才的服务能级。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通过专业培训、人才引进、人才共享等方式,提高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提高人才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人才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等激励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政策。
3、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有序发展“互联网+教育”。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学校互联网及无线网改造成果。构建开放型教育服务系统,推进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与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联通,实现城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鼓励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开设名师网络课堂、网络同步课程、微课程等,推广大规模网络直播课程等在线教育学习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网络课程开发和建设,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网络学习课程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优化提升“互联网+就业创业”。结合市县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肥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创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搭建“互联网+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逐步将重点就业服务群体接入平台,实现重点群体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
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和规范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内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运营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有序推广县域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紧急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级诊疗、电子处方流转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在线健康医疗服务。拓展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创新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龄化群体提供更为多样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大力推进“互联网+文体旅”。立足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数字文艺精品创作和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建设。提升完善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扎实推进智慧化旅游建设,全面提升肥东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构建体育服务大数据平台,积极发展线上体育培训、直播运动健身等,支持以篮球、足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
(三)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等高对接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五高地一示范”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主体多元、治理协同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肥东在合肥“1331”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1、推进社会治理多元共治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快推进“雪亮工程”与智慧肥东建设融合发展,构建网格全要素、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的智能化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全面提升推广“枫桥经验”,构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善治体系,积极探索推动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社会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调度、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志愿服务为补充的“三社联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优化社会治理布局。发挥优秀人民调解员等本土特色调解品牌效应,探索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治安调解等相融合的大调解联合体。完善县乡村社会治理三级平台建设,整合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设立或进驻综治中心,健全以预防为基点,自下而上、分层递进,功能互补、多元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动员并支持第三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基层普法活动,完善普法教育宣传机制。推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多种热线平台的衔接合作,强化热线平台的服务功能。
2、加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规范化。建立健全居委会“一居多委”和“两长多员”等制度及队伍,将居民自治组织网络向小区、楼栋延伸;推进城市社区减负扩能增效,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依托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探索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实现村级全覆盖。
优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包公文化的功能作用,深化拓展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依托智慧社区建设,探索推进“大联动、微治理”社区治理体系和融合机制建设。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3、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推进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涉黑涉恶线索核查平台,查“保护伞”,破“关系网”,挖“黑后台”,深挖根治。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周边治安安全管理机制,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和环境。
推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建设,提高全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县、乡镇(园区)、大型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指挥中心建设,加大应急管理先进适用装备配备,配强应急管理队伍,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应急物资仓库建设,健全重大灾害疫情救助等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调配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为主、乡镇救援小队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构建全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支持引导城乡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等参与,提高灾害管理能力和服务救灾群众能力。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公众现场或线上体验活动,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应急救援、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综合运用,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水平。
(四)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和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一体化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范围,提升全县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深化拓展教育开放合作
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专科学校和知名培训机构等来我县合作办学、建设分校或分支教育机构,提升办学水平。推进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与长三角地区校企合作,通过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打造长三角产教融合的职教共同体。探索共建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提升肥东教育开放水平。
2、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
探索、鼓励县医院、县中医院与上海、南京等医院合作开展学科共建、专家合作培养、互联网医疗,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加快推进医联体内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联合提升重大疾病诊治能力,实现专科分级诊疗。完成县医院、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电子健康卡,实现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对肥东丰富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利用,谋划推进一批旅居养老和异地养老项目,深化养老区域合作。
3、深化文化旅游领域合作
围绕建设“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挖掘和整合提升肥东红色文化、包公文化、戏曲文化、和历史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交流长效机制。积极与江浙沪等地文旅市场建立协同发展合作关系,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市场,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充分发挥红色、侨乡、临山、临湖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联合推介长三角黄金旅游线、自驾旅游、文旅研学、红色旅游、健康养生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服务和监管一体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为确保规划落实提供根本保证。
(二)明确职责分工
健全规划实施协同机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根据《规划》精神拟定本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安排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支持《规划》实施。镇村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落实好国家、省级和市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相关规划的工作,及时汇报进展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主动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结合发展基础和实际需求,提出全方位、高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四)推进项目实施
围绕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关键领域,充分发挥优势和资源,统筹谋划,大力实施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牵动性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积极与沪苏浙等地共同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紧抓国家新基建投资政策机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扩大社会领域有效投资,同时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努力补齐制约社会发展最关键、最迫切的短板。
(五)强化要素支撑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配置能力,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公共服务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各类社会事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壮大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六)严格评估督导
坚持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想结合原则,各主管部门需落实监督职责,加强项目调度,按时按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广泛调动群众力量积极参与,加强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测评。加强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对严重失信主体采取失信惩戒或依法强制退出等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规划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