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肥东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补短板、强标准、提质量、增效能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对标长三角都市圈公共服务标准,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深化区域协作和共建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建设成果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形成更加健全、更加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覆盖全面、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补齐短板,保障基本。立足县情,结合当前公共服务执行情况,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优先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将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到城乡,延伸到农村基层及弱势群体,推进覆盖城乡和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保基本职能。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和资金保障方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多方深度参与,推动实现公共服务主体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充足、机制更加灵活、质量更加提升、服务更可持续。

  创新机制,改革增效。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资金保障方式和监管模式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基本与非基本服务合理补位与相互促进新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加快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

  公平合理,融合共享。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覆盖范围,提高优质服务辐射面,切实保障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区域、群体间均等享有和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政府保障基本、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格局不断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整体发展水平力争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规范标准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稳定,公共服务清单和功能配置标准逐步完善,制度标准比较完整并实现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并有效实施。

  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高,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服务基础更加夯实,供给模式创新提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供给需求更加匹配。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协调性明显提升,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就近就便、高效快捷、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验不断改善。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更加精准,形成共建共享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格局,服务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效率逐步显现,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显著改善。

  表2肥东县“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发展指标

领 域 指 标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基本公共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4.2 >98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6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49.78 112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2.1 预期性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68 2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3 预期性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次) [2.11] [3] 预期性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14 78.03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生数(个) 1.24 2.07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41 5.99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公共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2.51 3.20 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3.43 ≥93 预期性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500 530 预期性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9 ≥99 约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653 3.1 预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5 37.2 预期性
基本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58.36 60.1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 >99 预期性
基本社会服务 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21 36 预期性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50 60 约束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6 ≥4.6 预期性
基本住房保障 城镇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套数(万套) 2.76 1.85 约束性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受益覆盖率(%) 16.39 ≥16.39 约束性
老旧小区改造数量(个) 37 181 预期性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新增残疾人就业(万人) 0.05 0.08 预期性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 80 80 约束性

  三、重点领域

  (一)基本公共教育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为推动肥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支撑。

  1、高品质普及基础教育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推进全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积极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和相关扶持政策,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合肥幼教集团、实幼教育集团、龙塘幼教集团、店埠学区幼教集团等县内名校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和办园模式创新,扩大优质幼儿园总量与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骨干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提升科学保教质量。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建立与公益普惠相适应的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常住人口规模等带来的学龄人口变化,修编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完善重点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改造乡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全面消除大班额,提高标准班额比例。加快构建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师编制和收入、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城乡全覆盖。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共建优质教育品牌。落实中小学“双减”举措,促进校内服务提质增效,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全面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适应新高考改革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实践教学装备水平改善提升。强化肥东一中、二中等优质普通高中品牌示范效应,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和优质资源配置,引进合肥一中、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深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推进优质普通高中集团化发展,打造优质特色高中教育品牌。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化、差异化教学体系,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和变化。

  2、加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升肥东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既有优势和发展水平,加强中职教育与合肥市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共享、双向认证。发挥1个省示范校、7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和1个省级名师工作坊、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校功能,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县内职业学校与合肥市及周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深度合作,支持庐州卫生科技学校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共建分校。围绕市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落实国家“1+X”证书制度,推进打造一批特色骨干专业群。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安徽自贸区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育优势特色专业群。总结推广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合肥理工学校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县内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规模,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依托职业院校、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等,联合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调整县内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到2025年努力建成1所现代化、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1-2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加强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发挥合肥-南京双核都市圈交汇区域城市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托职业学校、重点企业等打造一批示范效应显著的优质产教融合项目。积极探索县内职业学校与省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型高校或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学习借鉴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知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协同育人新方法、服务产业发展新举措等,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3、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转型发展继续教育。依托省市高校等远程教育资源,深入推动远程网络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加强“学分银行”和“学业互认”管理,完善学习成果互认互通制度。整合利用现有中职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各类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多形式开展学历或技能提升等活动,完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对现有老年大学等继续教育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鼓励支持学校、培训机构等利用自身教育资源推进社区学校、成人学校、老年学校等社会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和各级各类学校及各教育阶段的继续教育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拓展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

  大力加强科普教育。创新投入方式,发展完善以县科技馆为龙头,社区科普体验馆为基础,流动科普大篷车、科普e站为延伸,覆盖城乡社区、服务便捷的科普体系。充分利用好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大讲堂等,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等科普活动。适时开展“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扎实推进各类科普知识竞赛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借助肥东科协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普及全民科学技术知识,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深化肥东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依托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等,加强科技教育与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县公民科学素质比例14%的目标。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立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发城乡社区教育资源,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社区教育标准化办学网络;整合利用学校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源,扎实推进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服务管理有序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依托社区现有资源探索推进养教结合型社区教育学习点建设,办好居民家门口的教育。

  4、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推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内涵和品牌建设,提高民办教育教学质量,逐步缩小与同类优质公办学校差距。引导民办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调整办学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专业、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支持创建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示范带动民办学校规范发展、优质发展,提升民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办学。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融资、合资、合作方等多种方式举办教育或参与办学。推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民办学校办学品质。大力支持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连锁化和联盟化发展。

  持续优化民办教育管理。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民办教育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扶持的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民办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违规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诚信办学。

  5、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加强新课改实施力度,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升肥东教育文化品位、育人品质和特色品牌。探索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推进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个课堂”融合和创新发展,构建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保障机制等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全覆盖。加大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优化升级肥东教育城域网,全面实现与省市教育网络安全高速互联互通。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各学科全覆盖的网络教研平台等方式,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县范围内共享。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5-01/252.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