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洛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二节 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抓手,着力打造城镇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县域战略节点和重要增长极,培育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把乡镇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中心。到2025年,“三结合”示范乡镇创建工作领跑全市,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
提升中心镇发展能级。加快长水、故县、河底中心镇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完善城镇功能设施,以3个中心镇带动形成横跨洛宁全境的产业经济带。支持长水镇依托“一河两山三区四水”镇域空间结构,结合洛书文化特色,着力培育老镇传统、滨水现代、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四大风貌区,新建大型集中供水厂、电商物流产业园、商贸购物广场、商业步行街、县博物馆、休闲游园等,进一步增强发展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将长水镇打造成为洛书旅游文化名镇、豫西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县域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故县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彰显独特的人文自然风光,叫响“山水田园、风情养生、户外天堂”品牌,建设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积极举办汽车越野赛、场地赛、拉力赛等赛事,加强商贸服务、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将故县镇建设成为豫西地区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主题的风情养生旅游小镇。支持河底镇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清洁能源和农副产业加工,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河底镇建设成为洛宁东北部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及物流集散地。
加快培育特色镇。引导上戈、罗岭、小界、涧口4个特色镇围绕产业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比较优势,强化在全县发展大局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上戈镇以海升现代果业示范基地、众森苹果庄园、连宝河景区为载体,建设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农旅融合,发展配套服务业,打造集“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金果小镇”。支持罗岭乡以爱和小镇、香楸湾、石佛山摄影基地为载体,结合发展沟域经济示范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农业农文旅融合的“陶艺小镇”。支持小界乡依托环嶕峣山自行车赛道和春山溪谷运动员训练基地,结合区域内山水田园风光、槐花长廊、渡洋湖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户外运动、运动员培训,打造集户外运动、培训基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体育小镇”。支持涧口乡依托区域内石瀑资源、淡竹资源,以神灵寨景区、抽水蓄能电站区域、白马涧景区等为载体,扩大淡竹种植面积,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以山水生态游和清洁能源为主的“绿竹小镇”。
提升一般镇承载能力。推动其他乡镇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主动融入全县发展大局。突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提升,完善提升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管理秩序,提高乡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升乡镇政府所在地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区域中心。依托各自实际,积极开展产业强镇、卫生乡镇、文明乡镇等各类创建活动,打造品牌。
 
专栏4-2 城镇功能定位
等级 分类 名称 发展定位
中心城区 城关镇、王范回族镇、城郊乡 中原绿色产业基地、洛书文化旅游名城、山水宜居生态城市、洛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镇 长水镇 国家洛书文化旅游名镇、豫西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县域西部综合服务中心
故县镇 豫西地区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特色的风情养生旅游小镇
河底镇 以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清洁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小城镇
特色镇 上戈镇 金果小镇,以有机农业种植为主,以有机苹果为特色的农旅型小城镇
小界乡 体育小镇,以户外运动养生和生态农业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
罗岭乡 陶艺小镇,以特色农业种植为主,以生态摄影、文化养生为辅的农旅型小城镇
涧口乡 绿竹小镇,以现代农业种植和生态农业旅游为主的农旅型小城镇
一般镇 赵村镇 以新型建材加工和现代农业种植为主商贸业为辅的工贸型小城镇
景阳镇 以有色金属加工为主,特色农业种植为辅的工矿型小城镇
东宋镇 以装备制造加工和特色农业种植为主,商贸业为辅的工贸型小城镇
下峪镇 以有机农业种植和休闲旅游为主的山水田园小镇
马店镇 以生态养殖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为主,商贸业为辅的农贸型小城镇
兴华镇 以现代农业种植为主,商贸业为辅的农贸型小城镇
陈吴乡 以商贸服务业为主,旅游业及旅游配套服务业为辅的商贸型小城镇
底张乡 以现代农业种植和有色金属加工为主,商贸业为辅的农贸型小城镇
 

第三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面放开城镇户口落户条件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户籍迁移手续,推动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提高落户便利性。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认真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有效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继续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租赁补贴,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支持农民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第四节 加快推进融城入圈

 围绕《洛阳都市圈规划》和省市部署,依托洛阳西门,深入推进与卢氏、渑池等周边地区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寻求跨区域发展机遇,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融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奋力打造都市圈跨行政区域融合发展先行区。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与洛河上下游地区合作,协同开展植绿护绿、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故县西子湖湿地公园,保护好故县水库周边生态环境,不断筑牢洛宁生态优势,确保一河清水送洛阳。严格保护跨县域重要生态空间,联动栾川、嵩县、宜阳、卢氏实施山地生态保育和修复、森林都市圈建设、农田生态修复、草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强生态廊道、绿道衔接,促进林地、绿地、湿地建设。推动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共同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矿山治理,强化工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探索生态保护性开发模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为推进洛阳都市圈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贡献洛宁智慧。
推进产业发展共育共促。围绕构建“322”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强化与周边县在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特色新材料等方面的合作。建好县内“一区五园”项目承接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吸引项目落地的载体场域,吸引人才、资金、载体等要素向洛宁集聚,打造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深度融入洛阳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围绕洛阳都市圈的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项目,积极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实施好北京强佑集团洛宁牡丹产业化项目,积极融入洛阳牡丹产业发展。
推进文化旅游共荣共惠。主动融入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依托“洛出书处”根源性文化资源,强化县域内文化遗址保护开发,打造洛书文化地标城市和传承河洛文化的重要窗口。打破县域行政限制,强化与周边宜阳、嵩县、栾川、卢氏旅游协作,串联周边地区景区景点,探索景区之间协作模式,联手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之旅、文明寻根之旅、山水康养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合力建设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区。
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与伊滨、渑池等地协同规划布局通用机场,推进民航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渑淅高速洛宁段、三洋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实施县域内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三门峡至洛宁高速、洛宜快速通道西延至洛宁卢氏、洛阳至洛宁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通洛宁外联通道,畅通洛阳西大门。依托交通主干线和产业布局,发力建设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打造洛阳都市圈重要物流节点。
推进公共服务共共享。借力都市圈优质资源,着力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深化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与周边地区在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互动交流,采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新建一批高质量中小学。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支持县内医院与都市圈名院名医在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协作、卫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医联体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与周边地区开展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都市圈内社会保障接轨衔接。

第五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贯通城镇和乡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七大行动”,积极开展党建示范村、特色产业村、生态村、卫生村、文明村、法治平安村“六村共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脱贫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以防返贫、稳增收、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为重点,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兜底保障能力,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健全防止返贫保障体系。依托国家、省、市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对象,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持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提升医疗和教育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促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不断夯实脱贫发展基础。完善精准防贫防返贫体系,落实落细特困救助供养、扶贫助残、临时救助等兜底措施,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及时解决脱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返贫等问题,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完善脱贫群众稳增收政策。围绕强产业、促就业、扩消费等推出综合政策措施,保障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统筹整合专项资金,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提升“五金”产业扶贫带动能力,引导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收入增长。充分发挥就业在群众增收中的“稳定器”作用,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开发带动,推动实现脱贫群众县外务工和县内就近就地就业。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基础作用,保障扶贫资金投入,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持续推动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引导支持脱贫群众创业。推广直播和短视频带货的电商发展模式,拓展农产品线上营销渠道,以消费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完善产业支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造血机制,增强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后劲。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增收致富意识,持续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后续帮扶政策,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保障搬迁群众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第二节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围绕产业振兴,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沟域经济、乡村旅游、三产服务等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一批产业强镇和特色产业村,“十四五”期间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乡镇10个、特色产业村150个,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发展模式,提升乡村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储藏、保鲜冷链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以沟域经济和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和民俗体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直播带货、网上直销等新模式,丰富农村经济业态。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路畅、街净、河清、居美、村绿的美丽宜居乡村。
优化乡村建设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和田园风貌,高标准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县域城镇规划和中心镇、特色镇、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原则,分类推进55个城郊融合类、77个集聚提升类、51个特色保护类、27个搬迁撤并类、178个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城郊融合类重点围绕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融合发展、向心发展;集聚提升类重点是依托村庄现有基础,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培育特色产业,持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实现配套设施与人口规模相适应,增强集聚能力。特色保护类重点是依托传统古村落、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文化资源,抓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修缮开发,高标准完善村内配套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彰显特色,推进文旅融合。搬迁撤并类重点是借助上级政策,逐步对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村庄进行搬迁,方便生产生活,保护生态空间。整治提升类重点是在保持现有村庄规模的基础上,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对村内残旧房屋、废弃院落进行整治利用,推进村庄绿化、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打造宜居乡村。通过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重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美景,营造“记住历史、留住乡愁”的文化氛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zhong/2022-05-05/306.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