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能化信息水平:在区域内开展“5G+架空三遥”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区域智能开关覆盖率达到90%以上,配电自动化自愈率水平达到90%以上。
六、重点任务
(一)做好供电保障,服务社会民生
实现中心城市(区)高可靠供电。围绕中心城市(区)发展定位和高可靠用电需求,统筹配置空间资源,加强与城市规划的协同力度,将电网规划成果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保护站址、通道资源,强化电网规划的可操作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配电网,确保供电能力充足,网架结构合理,设备标准化配置,具备故障自动检测、隔离和网络重构的自愈恢复能力,能够抵御各类故障,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显著提高。
满足城镇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紧密跟踪市区、县城、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增长热点,及时增加变(配)电容量,统筹使用间隔及通道资源,控制专线用户接入,消除城镇用电瓶颈,满足供电需求。
提升乡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继续对未改造农村配电网实施改造,逐年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解决已改造地区出现的新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增加变电站及配变布点,改造小截面导线等措施,缩短中低压供电半径,加快解决“卡脖子”等突出问题,有效缓解春节、农忙等季节性负荷突增引起的供电问题,大幅改善居民生活用电条件;因地制宜对粮食主产区农田节水灌溉、农村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供电设施进行改造,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提升装备水平,消除薄弱环节
科学构建强简有序、标准统一的配电网目标网架,按照“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确定网架过渡方式,切实保障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规划落地。按照供电区“不交叉、不重叠”原则,合理划分变电站供电范围,规范高压配电网网架结构,解决网架结构不清晰、网架结构薄弱等问题,提高供电安全水平;合理设置中压线路分段点和联络点,提升中压线路联络率,解决中压网架结构不清晰、分段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等问题,提高配电网转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服务清洁能源,助力低碳发展
在“30•60”双碳目标要求下,能源电力规划与相关政策制定应遵循未来能源电力“清洁化、综合化、智慧化、去中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一是低碳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清洁化转型;二是清洁能源发展需从综合能源系统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调支撑清洁能源消纳;三是推动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助力能源数字化转型,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促进电动汽车灵活接入、新能源高效消纳和友好互动,实现清洁替代;加强配电网无功规划和运行管理,实现各电压层级无功就地平衡,减少电能传输损失;推广电能替代,带动产业和社会节能减排,倡导能源消费新模式,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加强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科学用能,积极参与需求响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助力低碳发展。
(四)促进多元融合,提升电网弹性
以技术支撑、市场推动、政策引导、智能创造、组织创新“五组赋能”,纵向融合源网荷储各环节要素,横向融合能源系统、物理信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各领域要素,发挥聚合效应,促使电网形态向具有高承载、高互动、高自愈、高效能四项能力的高弹性电网转变,实现海量资源被唤醒、源网荷储全交互、安全效率双提升的电网升级。
以武义县泉溪工业园区为示范场景,从用电负荷特性分析、电网资源深入挖掘、分布式电源出力、储能交互能力等方面考虑规划策略,充分利用区域内山地、林地,以及水库,打造适应园区供电能力紧张、负荷发展迅速、源网荷储充分调动的高弹性配电网。最大程度地构建灵活网架和优化电源(储能)布局,促进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以及降低网络损耗。
(五)深化数智应用,实现可观可控
开展电网生产数字化改造,提升核心能力。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持续提高电网资源配置、安全保障、灵活互动能力。强化电网感知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电网实物资产数字化进程,开展5G等新型通信技术研究,探索主动式网络安全防御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有效的传输共享。
开展电网运营数字化改造,提升效率效益。构建多维精益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各项经营管理业务。汇聚电网侧多元数据资源,挖掘电网侧能效数据价值。探索人工智能在电网中的应用,实现智能电网监视、智能信息交互、智能故障处置、智能电网操作,全面提升电网运行效能。推进电费全链路智能化作业,完成电费自动催费、自动对账等业务功能,提升用户优质服务获得感。
开展能源生态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大数据工作,为提振乡村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成果评价,提前为大负荷制茶区域进行分流增容,保障茶农春茶期间正常生产。通过“三率合一”模型提升电力配套工程管控水平,提升大数据核心竞争力。建设低压精品台区,通过台区数字化感知提升工作效率,为能源互联网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驱动力。
(六)补强辅助设施,支撑优质服务
分析目前全县电网生产辅助设施的概况,了解电网辅助设施的现有问题,加强县域内电网生产辅助设施建设,协同电网管理,创建良好的电网环境,提升用户用电体验。
(七)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持续提高电网资源配置、安全保障、灵活互动能力。强化电网感知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电网实物资产数字化进程,开展5G等新型通信技术研究,探索主动式网络安全防御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有效的传输共享。
持续深入推进大数据工作,为提振乡村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成果评价,提前为大负荷制茶区域进行分流增容,保障茶农春茶期间正常生产。通过“三率合一”模型提升电力配套工程管控水平,提升大数据核心竞争力。建设低压精品台区,通过台区数字化感知提升工作效率,为能源互联网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驱动力。
(八)践行乡村承诺,助力共同富裕
助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全电民宿、全电景区等建设,打造后陈、坛头、履三、徐村、项湾等武义特色能源消费电气示范村。服务乡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推广应用“光伏体检码”,提高用户发电能效。加快推进景区和乡镇村充电站建设,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实现车联网平台向农村地区延伸。
建立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点、电力驿站、供电所三个层级的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完善各层级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延伸电力服务网络,实现乡村电力便民服务网点村村通。主动融入各级便民服务中心,丰富适应“三农”用电需求的服务应用。打造一批“红船•光明驿站”,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为客户提供“就近办”“帮你办”服务,切实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