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化示范创建
依托“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创建,树立行业典型示范。以源头减量、厂内循环、绿色低碳为原则,促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技术更新、点对点利用等手段,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加快绿色技术申报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开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企业申报,定期复核,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水平。
(二)健全工业固废收贮运体系
1.规范工业固废分类收集
形成一般工业固废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落实《一般固体废物分类与代码》(GB/T 39198-2020)要求,对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精细化分类。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督促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推动企业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加大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管理力度。根据《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HJ 1259—2022)的要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进行备案,内容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危险废物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有关信息。推行电子地磅、视频监控、“浙固码”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加强危险废物鉴别环境管理工作,强化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落实危险废物鉴别的主体责任,规范危险废物鉴别单位管理。
2.加强工业固废贮存管理
加强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大的企业和危险废物重点监控企业的规范化监督管理,督促其按照要求建设贮存设施和场所,落实安全分类存放措施。工业固废及时委托利用、处置单位处理。落实《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要求,重点抓好工业危险废物贮存规范化管理,提升改造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明确超期贮存危险废物的处置计划,督促超期贮存危险废物的单位及时合法处置库存危险废物,及时合法处置库存危险废物,实现存量危险废物“动态清零”。
3.强化工业固废运输监管
统筹考虑区内工业企业固废出路,形成末端处置能力和处置需求相匹配的高效收运体系。设立汽修行业全类别收集点,有效化解危废收集难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全区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运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重点区域的工业固废非法贮存、倾倒排查和监管,严控工业固体废物非法转运。跨省转移处置工业固废的,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跨省利用的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加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水、陆运输监管,实施道路运输货物充装“亮码作业”。收集、转运等活动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
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优化固废处置去向和转移路线。转移危险废物满足《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相关要求。按照距离最短、生态环境影响最小,避开医院、学校和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原则,合理规划运输路线。运输企业接收固废时应与产废企业核实固废相关信息,按照规范填写转运联单和电子运单,移交时应与贮存、利用、处置的企业查验核对,如实记录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去向。运输过程做好防扬散、防渗漏等措施,严防二次污染产生。探索推广信息监控、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转运环节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
(三)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
1.探索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
积极推广和引进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及处置先进技术、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积极探索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途径。以废塑料、废纸、废橡胶、废旧金属、废弃电子电器产品为重点,支持现有经营规模较大和拥有一定数量回收网点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高效、高质、高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回收利用骨干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
2.提高危废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工业危险废物经营企业转型升级。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要求,落实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量化评级分档管理制度,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基本情况和经营行为进行实时评价,进行差别化监管。严格落实危险废物“一件事”改革要求,按照“领跑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原则,淘汰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
3.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探索“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点。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固废处置中优先采用低碳化路径,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对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示范引领。
(四)严格工业固废监督管理
1.全面推进“数字治废”
加强固废管理平台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全面推进“浙江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即“无废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和杭州市“无废城市”应用场景的应用,将产废、收废、存废、处废涉及的所有主体的运行信息和物流、资金流等过程数据全部归集上传、建档入库,强化对工业固废的跟踪溯源、精准计量,强化对异常信息的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实现数字赋能和全链条监管。区内所有产废单位在省级固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率达100%。落实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改革,推进“浙固码”施用和视频监控联网。鼓励区内涉及工业固废收集、转运和贮存的企业创新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全区固废治理数字化管理水平。
2. 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执法监管水平
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加大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企业、涉固体废物重点问题的日常督导检查和指导帮扶力度,为企业和基层解难纾困。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加强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危废产生和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力度,将工业固体废物日常环境监管作为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日常执法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规范化管理各项规定。加强执法监测,确保固废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将一般固废纳入执法监管,提高一般工业固废的执法和管理力度。强化问题发现机制,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与联合执法机制,实施固体废物违法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固废违规倾倒、非法转移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缴环境税。强化行刑衔接、检察公益诉讼联动,完善事前预警遏制、事中追踪阻断、事后追溯严惩制度。开展清废行动专项执法,强化网格化管理,督促乡镇(街道)组织人员加强环境巡查,对发生在当地的固废违法倾倒案件即时发现、及时报告,严厉打击违法倾倒固体废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