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芜湖市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专栏5: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智能网联及5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项目,奇瑞新能源四期项目,智能网联汽车小镇项目,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忠旺精深加工项目,忠旺铝合金车体制造项目,奇瑞商用车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奇瑞商用车二期项目,年产30万套汽车电动踏板项目,集成化高密度电驱动系统总成项目,氢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空调项目,智能网联协同创新产业园项目,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项目,新能源汽车PACK电池控制系统及轻量化箱体研发生产项目,车辆试制焊接总装线技术提升改造项目,芜湖瑞视达光学科技高清摄像头研发生产项目,年产5万件工程车配件项目,专用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新型轻量化汽车产业园项目,智能装车机及精密托辊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汽车外饰件项目,轻量化纯电动车身升级改造项目,新能源驱动控制器项目,发动机罩盖项目,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项目等。

  重点培育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点支持启迪半导体、西电芜湖研究院、华东光电、天兵电子等重点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完善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条,打造长三角地区微电子领域产业高地。加快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建设,支持问天量子、启迪半导体等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通过联合孵化、专利转让、技术入股和知识产权托管等方式,加快华东光电、天兵科技等军用技术转为民用。与“大院大所”共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芜湖市微电子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业生态链。力争“十四五”末,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产值达20亿元及以上企业1家,新引进行业优质企业20家。

专栏6: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点项目

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项目,西电芜湖研究院联合共建项目,新型电光交互显示产业项目,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配套项目,共建数字经济及微电子产业项目,江智科技先进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智能车用关键功率器件项目,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模块及驱动项目,电力电子功率器件MOS扁平化封测项目,恒炭新材料超导热叠层碳薄膜项目等。

  创新发展大数据及信息技术产业。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面向大数据产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第三方机构检测认证平台。支持三只松鼠发展数字经济,跻身中国500强,争创食品行业数字化平台应用规模全国第一。支持滨江松鼠小镇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打造电商产业链、动漫产业链集聚区,积极推动短视频、直播产业发展,孵化各类创业项目500个。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构建数据中心,促进企业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十四五”末,大数据及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300亿元,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平台企业1家,新引进行业优质企业30家。

专栏7:大数据及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三只松鼠供应链创新平台及子品牌项目,松鼠大厦及松鼠生活中心项目,龙鼎智能物流云系统项目,慕嘉新创产业园项目,中江科技园项目,水陆多式联运物流科技平台项目,水韵环保运营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云边”结合的交叉口精准智理平台建设项目,迪科数金金融交付中心项目,中皖智优产业园项目,智慧城配一体化服务平台项目,智能数字协同中心项目,科大讯飞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新经济产业园项目,百得思维智慧园区项目,讯飞智能大厦二期项目,调解科技平台及配套项目等。

  做大做强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海螺川崎、水韵环保、三花自控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节能元器件、高端制造、智能控制器等领域,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海螺集团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海螺川崎装备智能化生产加工效能,争创海螺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分中心,打造国内一流水泥装备及备品配件制造基地。加快建设赫为科技环保产业园、银江智造产业园,实施装备、产线、车间、工厂、产链、集群“六大改造”,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产品、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产值达20亿元及以上企业3家,培育高成长性企业10家。

专栏8: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项目

赫为环保产业园项目,银江智造产业园项目,新能源汽车用流延膜项目,鼎梁应急智造产业园项目,微纳星空卫星制造项目,光伏玻璃项目,智能睡眠和休闲科技研发生产项目,三花亚威科研发中心及电器设备扩产项目,汽车特种线束及电子电器用新型阻燃有机硅等功能母粒及高品质合金粉末生产项目,冷能综合利用系统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节能极速纳米薄膜电热项目,盈峰环保项目等。

  第二节 提升现代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能级,实现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共进,加快推动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稳步发展商贸服务业。引进跨国零售企业和国内大型连锁企业,推动“互联网+”与商贸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兴商贸服务业态发展,打造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以及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产业综合体。坚持盘活存量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培育一批文化创意、新媒体、新零售、大数据、跨境电商、直播等为主题的商业聚集区。推进德胜广场、中央城财富街、新时代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创建,打造高质量的集商贸、商务、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核心商圈。加快瑞丰商博城、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标准化、智慧化建设。鼓励开放深夜影院、深夜书店、深夜食堂等业态,培育市场消费热点。采用营销渠道下沉、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直播电商等方式,拓展城市社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络订餐、社区电器网上预约维修服务、生鲜网订等新型业务。

专栏9:现代服务业工程

商贸服务:支持德胜广场、中央城财富街、新时代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创建,统筹提升各重点街区的形态、业态、生态、文态,塑造3条产业“特而强”、形态“精而美”、气质“老而潮”、机制“活而新”的特色街区。

教育培训: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在线教学方式,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打造政府科学监管、培训有序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培训发展格局。吸纳外部先进教育培训理念及资源开发优势,打造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并重,独具一格的特色培训品牌。

现代物流:重点建设芜湖恒基物流产业园、蓝天物流园、徐工重卡蓝云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构建集大宗货物运输、电商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公共仓储、城乡配送、中型停车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实施铁路运能提升行动、水运系统升级行动、公路货运治理行动、多式联运提速行动、城市绿色配送行动等,搭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一对多”服务,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多个商贸企业、社区提供共同配送。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交互顺畅、资源协同共享,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整合供应链、发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提升发展文旅体产业。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教育、体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动漫网游等以“互联网+”为特征的高精尖文化产业形态。建设十里江湾夜间经济带和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符合弋江特色的文化IP。打造观光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技和创意示范园、绿色生态公园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都市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新模式。挖掘体育、健康、卫生、教育等各类资源,建设环弋江堤坝赛道及生态风景廊道,组织环弋江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线下融合式体育服务等新业态,推动体医结合、医养结合,加速打造运动健康产业生态圈。

  快速发展康养产业。加快托老所、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建设,提供养老服务、专业化医疗、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保障,构建与年龄层次、健康状况、收入水平等衔接匹配的立体式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与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融合联动,加快发展旅游养老、田园养老、候鸟式养老、会员制养老等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体养结合”“医养结合”“旅养结合”等共同体。力争“十四五”末,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布局完善、多业融合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成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服务优质、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

  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业。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向综合化、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升教育培训行业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推动行业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培训业格局。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构建用人单位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大培训格局。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

  转型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大物流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业与工业、服务业联动发展。鼓励大型商圈、步行街、商业街建设公共仓配中心、共享信息平台,支持企业从各自配送向片区集中配送转变。加快快递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发展国际物流、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投资、大价值”体系,创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区。打造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第三节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集约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优结构、更好效益的新水平,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创门户。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坚决打好“两化”融合、技术改造、园区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四大攻坚战”,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数字化、绿色制造、产能治理、质量品牌、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八大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促进传统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技术改造基金、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配套支持基金,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升级技术、开发新产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及转型转移无望产业,培育一批本地“独角兽”“瞪羚”企业。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培育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65家。

专栏10: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以自动控制和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四基”建设,加快形成有效协调的“四基”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渗透融合。

实施“文化+”战略:将丰富的长江文化等文化因素融入传统产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中,让企业、产品和服务成为文化大使,既通过企业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宣扬传播文化,也利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优结构、育品牌、抓创新、促营销,以品牌带动、创新驱动、效益提升,培育壮大知名品牌、主打品牌,提升影响力、竞争力、支撑力。

  完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区块链基础研究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优势资源投入,发挥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中介等新型组织,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升级、技术改造等工程,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推进“皖企登云”工程,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力争“十四五”末,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 家,登云企业400家。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6+1”的产业招商体系,加大重点项目招引,着力培育人气集聚、人才汇集、内生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政企合作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组建一批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联盟,构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行业生态环境。加快企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主导产业融合,提升主导产业先进制造能力。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提升产品供给层次。坚持结构调整抓招商、依托企业存量抓招商、盘活闲置资产抓招商、沿着产业链条抓招商、发展高新技术抓招商,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形成“招来一个、引进一片,招来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引导企业树立“创新、质量、安全、品牌”意识,激发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园区、项目、品牌“三个同步建设”。扶持一批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力争“十四五”末,培育50个左右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知名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名牌服务和著名商标。

专栏11:产业提升工程

创新平台工程: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推进产业联盟深度参与创新平台建设。

龙头促进工程: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聚力大、带动功能强的龙头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建立本地的配套产业集群。支持产业龙头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针对高成长型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具有资本运作条件的优势企业等,制订个性化扶持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支持条件成熟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启动实施“智能一代”试点,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

质量品牌工程: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和政策协同体系,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素保障工程:创新产业扶持推进机制,统分结合,建立集专业分工、资源整合和重大决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五个一”工作机制,整合科技、土地、资金、数据、人才等要素资源,集中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2022-04-30/227.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