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芜湖市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生态示范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逐步清退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以生态底线为前提、精致布局为方向,提升十里江湾人民公园,重点推进元亩塘湿地公园、港西森林公园、白马山矿坑生态公园等建设。加快“两江两河”生态廊道建设,推进“三湖一坝”内外湖水岸同治、水脉连通、绿廊连片,打造“水循环正常、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健康活力弋江。加强森林、农田、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筑屏障—廊道—网络互动一体的生态格局。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整村、整河、整路和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引导建立市场化、常态化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落实长江禁渔禁捕退捕。落实长江芜湖段及青弋江、青安江、漳河主要支流的十年禁渔。

  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提升长江综合治理能力。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快实施“三湖一坝”、“三山一圩”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推动长江禁捕退捕,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境预警体系。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废弃矿场、污染企业原址、污染耕地等的治理和修复。健全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河(湖)保护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专栏24: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道沿线以及城镇周边、景区周边、矿区周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改造,基本消除垃圾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态廊道建设:建设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南沿河路文化长廊。

“三湖一坝”生态修复:保护南塘湖、黑沙湖、孤山湖、高村坝等优越的自然资源,做好“三湖一坝”水体生态治理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第四节 完善环境治理机制

  依托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

  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区域环境监测力度,提升空气质量和霾监测预警能力。加快雨污分流,疏导地下管网,强化污染治理,管控企业排放,提升空气质量。加强源头管控,建立水陆空立体污染源监控网络。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提升环境执法管理信息化和执法检查智能化能力。

  健全市场引导机制。强化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实施差别化措施,形成扶优汰劣的政策导向。健全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碳排放信息库,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资源环境准入制度和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开展第三方治理和监测服务,形成政府执法、企业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探索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方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确立先评估后决策的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提高集体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实行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差异化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各职能部门、街道、重点企事业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政绩和绩效考核权重。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社会行动体系,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支持公众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加强环境舆情动态监测、分析和跟踪,强化舆情应急值班值守,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出行,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八章 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新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强化依法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重心下沉,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创新高地弋江、人文荟萃弋江、生态水韵弋江、时尚魅力弋江城区名片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统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坚持“党建统领”。强化区级党委的统领,统筹推动权责人关系深度融合,对制度性障碍和梗阻大破大立,对各职能部门的资源统筹调度,对经济社会运行以基层党组织为准星进行全面调借、再造和整合。推进条块分割制约、部门资源垄断、体制规则冲突等问题治理,形成现代市域治理体系。提高社区多元共治主体中的党员比例,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工作,又要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提升党建引领力和基层治理力,凝聚社会多元共建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大信用监管的力度,以信用分类、信用评价为抓手,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和强化信用产品在政务服务、行业监管、行业审批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细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具体措施,推进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基本形成,切实有效保护失信主体权益。成立信用促进组织,推动行业信用建设标准、信用监测、宣传培训等活动开展,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加强公共信用信息查询、信用弋江APP、公众号等载体建设,推进政府部门、社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诚信政府的信用支撑,构建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建以党组织统领,政府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找准每个群体的关注点、兴奋点,提供舞台,发挥社区群众创造性。加强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探索“三社联动”治理新模式,加大“三社”之间融合,继续做好中南街道省级“三社联动”试点、中央城、李巷等7个社区市级“三社联动”试点工作。推动社区治理工作下沉,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引导居民群众参与楼栋治理、居民议事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购买服务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社会组织向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在承担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社区组织培育、特殊群体日常工作支持等公共服务项目上的创造活力。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投向一批公益创投项目,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向扶老、助残等多个民生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扬善、惩恶、易俗、兴文”总体要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规范化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高农村区域社会治理水平。切实履行法治建设职责,持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推进全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 构筑公共安全体系

  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重点领域安全;构建新型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构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点。

  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将安全生产覆盖所有行业领域,建立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和消防考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责任。突出消防、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加强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防范,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指示要求,执行区“1+9+N”方案体系,确保重点领域安全。加大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和投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防火检查、消防演练、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高层建筑、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工种等消防安全建设。全面加强防洪排涝防疫应急准备,提升应对处置能力水平。全面开展城市内涝体检,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规划管控、管渠系统、排涝泵站、行泄调蓄、源头减排、内涝高风险点、积涝点、信息化建设和应急处置等八个方面,梳理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病灶”,建立基础台账,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和排涝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全面提升城市防疫能力,加强防疫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防疫工作的持久战心理准备,提高科学防疫宣传教育,认真总结和梳理防疫工作中经验和教训,修补防疫工作中存在漏洞。提升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组织防疫防控信息化能力,做好各类预案及时应对防疫突发事件发生。加强对生产企业、高校、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等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疫工作。提高对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的检疫水平。完善对芜湖南站、马饮客运站等人员输入、输出场所的防控硬件建设。整合中医院、眼科医院、海螺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省中医药高专等医院院校,成立疾控应急队伍,标准化建立符合卫生防疫隔离应急病房。做好档案安全。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档案基础工作,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及数字化进程,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各类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活动透明度。构建社区层面“大调解”工作平台,有意识地将党员、律师、教师、热心公益退休人员等志愿者纳入到平台中,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发挥基层党员模范作用,用正能量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健全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机制,通过心理干预机制、提供社会援助机制、弱势群体职业培训机制等,减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对危害公共安全事件进行预警、研判和日常管控,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分级诊疗和城市医联体建设。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健全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

  深化社会救助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科学设定救助标准。推进低保领域专项治理,确保纳入低保的家庭准确无误。做好特困供养工作,及时足额发放供养资金。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进行救助,切实发挥“救急难”资金的效益。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建设,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将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到街道,优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流程,提高社会救助效率,真正履行好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职责。

  第三节 加强智慧城区建设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工程,构建社区治理大数据库,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治理、社区综合服务两大体系建设。

  加强智慧城区平台建设。以智慧城区建设为牵引,推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弋江区政务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接入和更新“主题办”、“一件事”清单、“无感申办”和“秒批”事项,集成企业服务、教育、卫生、交通等民生服务事项。加强数据和服务融合,打造集智能提示、智能问答、智能导航等于一体的智能服务体系。

  深化政府智慧服务领域建设。推进“政务+”建设。推广“5G+政务服务”;扩展“秒批”服务范围;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无感申办”“无感智办”;推广告知承诺制审批、“容缺后补”审批等模式;丰富“好差评”功能。推动财政资金电子支付改革。实现账务报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电子化,推广电子发票、电子签章,推动弋江区财政资金集中支付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深化民生服务领域智慧治理建设。深化智慧+交通服务。建设一站式错峰共享停车系统,依托“智慧城区平台”,解决夜间停车难问题;打造弋江区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全网共享、平台全区共用。深化智慧+医疗服务。以海螺医院、芜湖中医院、芜湖眼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和辖区内社康中心为实体支撑,建立个人健康信息云档案,打造具备咨询、随访、慢病管理等功能的互联网医院。深化智慧+教育服务。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落地,实现全区中小学校100%开通,全角色、全年级、全学科100%覆盖。升级教育宽带网,实现校园万兆互联,教学场所无线网络高密全覆盖。建设智慧教室、无感考勤、学生行为分析、平安校园、食品安全、智慧借阅等智慧校园应用。深化智慧+政企服务。打造覆盖招商、稳商、利商全周期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企业主页、产业空间一张图、企业服务超市等功能模块。通过企服入口统一化、服务事项定制化、资源信息共享化、利企服务普惠化、企业服务智慧化、产业服务体系化实现企业服务“一站式传递、一键式触达”。

  深化城区智慧治理领域建设。打造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打造区、街道、社区多级联动、运转高效的集应急值守、指挥调度、融合通信于一体的应急指挥系统。推动区内业务系统和指挥体系接入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打造智慧社区。将物业管理基础数据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监管,形成以市民需求为核心的新型物业服务模式。

专栏25:智慧城区建设项目

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弋江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智慧法院建设项目,弋江公安分局教育训练基地等建设项目,智慧社区项目,科技产业园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等。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借助国家“双循环”经济战略调整的契机,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开放合作的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 不断深化改革力度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全面落实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持续实施经济增长政策。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建立健全人才、资本、土地、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保障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落实完善排污、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措施,提高园区地均产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加大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回报奖励力度。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西湾园区高效管理体制,形成江北江南良性互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投资审批“承诺制”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体系,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常态化活动,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扩大政务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

  不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探索资金扶持的新模式,促进社会资本广泛投入和参与创新创业。配套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完善项目准入、评估及退出的管理机制。试行创新产品的招投标制度改革,支持企业打开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探索发展股权众筹、债券融资等新型融资,健全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第二节 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创新区域协调和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各领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打造以弋江为核心圈,涵盖三大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内陆开放高地,打造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畅通本土企业“走出去”的绿色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生产制造基地、经贸合作区、商品城、营销中心、融资中心和结算中心。推动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实力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海螺集团到RCEP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和营销基地,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园区链式体系。推动芜宣机场口岸开放,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加强与“义新欧”“苏满欧”等长三角区域中欧班列合作交流,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共同拓展回程资源。

  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在产业分工、园区建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发挥区位、技术、资金、产业、市场体制等互补优势,实现区域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间快速客、货运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贯通、扩容沿江东西综合交通通道,联通、加密辐射南北综合交通通道,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开展“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工作,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体系,打造畅通高效的黄金水道。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共筑开发区、共建产业链,在城市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共育、生态共保、设施共享、治理经验共享等方面推进若干重点合作事项。完善面向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推进长三角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建设生态环境检测系统。促进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建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和养老合作。

  深度共建G60科创走廊。发挥弋江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联系紧密优势,支持海螺、奇瑞新能源、三只松鼠、华东光电等企业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方面与G60城市开展战略性合作,带动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深化三大都市圈合作。围绕创新资源协同融合、产业体系协作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智慧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三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加快引进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强的项目,构建完善的“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强化三大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营造规则统一、标准互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参与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建设。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行业招商,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借鉴上海、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青吴嘉示范区等成功建设经验,促进区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通关监管模式。鼓励海螺、奇瑞新能源、三只松鼠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创新绿地投资、证券投资等对外投资新方式,加快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便利化自由化先行先试。开展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发债、跨境资产转让等跨境融资业务,推动境外主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

  第十章 统筹协调推进,强化规划实施新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思维、振奋精神,大成集智、整体智治,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如期完成。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监督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建设,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在各领域广泛开展“两应”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活动。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具体要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诠释忠诚本色。

  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围绕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深化党内同级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完善基层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向好。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坚持减负与赋能并举,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准确、注重实效、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以规划协调服务为纽带,启发群众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规划,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了解,激发全区人民主人翁意识,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形成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的生动局面。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

  围绕补足短板、增强后劲、促进均衡,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资源要素竞相聚集的政策洼地、项目洼地、人才洼地和投资洼地。

  完善政策保障。用好用足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深入挖掘政策潜力,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制订和完善孵化载体培育、科技金融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技术创新产品首应用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针对教育资源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推进民生领域新发展。

  突出项目保障。围绕区域特点和四大主导产业,找准招商引资的重点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引进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 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科学实施重大项目规划,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重点项目统筹调度,以重大项目布局支撑和带动功能布局优化。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增强财力保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有效防范公共财政资金过度使用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效率。

  强化土地保障。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和管控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新增用地。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民生和设施配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加大对低效土地、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采取无偿收回、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采用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城乡用地合理布局。改革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土地储备,完善补偿耕地指标调剂机制,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

  加强人才保障。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金融、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基层服务人才。加强产业园区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平台、赛会聚才平台等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力争实现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三节 落实规划实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按照“一张蓝图管到底”的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重大安排、空间配置、时序布局、重大项目和约束事项上方向一致、落实有力。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街道(社区)必须统一思想,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对约束性指标和重大项目推进必须设置年度目标,确保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规划监测评估。完善规划检测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重要指标定期进行预测预警。根据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工作重点建立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和具体评估办法,强化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估。加强规划实施严肃管理和动态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政府向人大报告、政协通报和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2022-04-30/227.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