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福州市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片区”即快安、马江、长安建设。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基础配套设施

  一、建设综合交通网络

  以福州新一轮城市品质提升为契机,加快建设交通路网,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毛细血管”,形成路网完善、便捷顺畅的交通体系。配合省、市部门积极推进机场第二高速、F3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力争建成福州地铁2号线马尾延伸段,推动我区与福州主城区衔接融合。优化提升市政道路,新建、改造君竹立交桥、上塘路、中洲路、上岐路道路(含铁路下穿)工程等一批市政道路,打通断头路,促进区内道路布局更加合理、内部连接更加顺畅通达。

  二、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推进闽江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和重点海堤达标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深入清除河湖“四乱”,保证行洪河道畅通,实施上下德片区小流域防洪整治、长安溪8#排洪渠整治工程、亭江中心区山洪排涝二期工程、魁峰排涝二站、闽安溪(白眉水库坝址下游流域)防洪工程等。加强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建设,补齐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分步实施青洲污水处理厂一号污水泵站及周边配套管网工程(一期)、长安园区排水管网工程(一期)、高新园区排水管网工程(一期)、马江园区雨污水干管工程等项目。推进低标准排水系统改造及易涝片区治理,完善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强化排水防涝保障。

  三、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加快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推进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规划建设地下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地下停车、商业等设施,合理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地下空间。

  四、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

  统筹布局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支撑力。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建成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依托地铁建设,持续优化公交路线,提升公交运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合理布局并加大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建设力度,新建大中型商业设施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落实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配建地下停车场、公共充电桩。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第三节 深度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设

  一、全面对接都市圈重大战略

  依托福州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三创”高地建设。依托福州作为“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重要引擎,传承“山海协作”理念,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以高新技术、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新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马尾在沿江产业带中的重要地位。紧抓福州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国内一流枢纽机场的契机,积极衔接福州海丝国际旅游中心,全面融入福州旅游产品发展体系,推动单一旅游向立体旅游转型,提升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和船政文化品牌影响力。

  二、主动承接福州都市圈经济溢出效益

  紧密对接福州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主动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和技术、资金、人才的溢出效应。借助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推进高新、长安、马江转型提升,建成福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海上福州”重要增长极。借助组团开发优势,三江口组团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提升与都市圈产业互动功能;闽江口组团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生态旅游岛建设,提升与都市圈经济辐射功能。借助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福州生态旅游圈建设,提升山地康养、休闲度假的品牌影响力,打造福州都市圈生态旅游新增长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之区。

  三、加快建立对接落实机制

  主动强化与都市圈产业规划、交通网络、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对接,加快深度融入都市圈步伐。围绕都市圈产业规划分工布局,加快各功能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开发区与其它区县的产业分工合作。积极争取省、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优质资源在马尾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面向企业,建立与都市圈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加快紧缺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第六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快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新局面。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全面完成粮食播种、畜禽养殖任务,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发展水产、水果等特色产业,促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琅岐岛,做精芭乐、火龙果、葡萄、杨桃等名优水果,做强琅岐红鲟等特色水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做优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机制。

  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都市农业的特色资源,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研学、文化休闲等新业态,建设垂钓园、特色休闲农庄等休闲旅游景点。发掘船政文化、闽安历史文化名村等文化名片,重点发展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开发农村民俗特色产品。做强琅岐“葡萄节”“红蟳节”等休闲农业为主题的农业文化节,打造我区休闲农业的文化特色和知名品牌。

  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智能物联网农业”新模式,推广应用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操控系统等新技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节 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高级版”

  一、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村发展区域差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初级版”全覆盖的基础上,以镇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乡村建筑风貌有序管控、可持续产业逐步培育等重点,打造3个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示范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保护型(亭江笏山)、休闲旅游型(亭江白眉、前洋)、文化传承型(亭江长柄、闽安和琅岐龙台)、产业发展型(琅岐星辉、光明)、城郊集约型(亭江长安、琅岐红光)美丽乡村。健全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整合乡村发展投入资金和力量,撬动更多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乡村交通网络提档升级,改善提升农村公路运行条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区乡村快速转换和无缝衔接的路网结构。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继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智能乡村”建设。

  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实现普惠共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坚持保基本、多层次、均衡化发展方针,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2022-04-29/218.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