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坚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强化城乡建设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三区”管理,坚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指标落实到环境管控各单元,建立精细化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编制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划定“成片开发”区域13个,总面积9470亩,“十四五”期间供地规模约8.5平方公里。
二、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美丽河湖”“美丽乡村”等美丽建设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健全大气区域联防联控和跨部门协商机制,实现空气质量常年稳定在全市前列。加强江河治理,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严格医疗废弃物管理,确保全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健全土壤污染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建立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机制,推动乡村“绿化、绿韵、绿态、绿魂”梯次提升,实现全区100%行政村达到“绿盈乡村”创建标准。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林长制,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将闽江口打造成为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湾景观带。
三、构建生态修复系统
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推进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试行松林改造提升行动,推动人工更新造林、封山育林,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有效保护。深入开展“绿进万家、绿满榕城”行动和“村植千树”活动。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9.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
第三节 推动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推广使用无害、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构建绿色产业创新体系。利用先新技术、生产工艺,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装备升级、产品品质提档、绿色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厚植绿色文化底蕴,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持绿色农业、绿色食品、新型汽车电子、新能源、现代化服务等产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和企业端系统建设,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引导企业改造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低端生产环节,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巩固提高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成果。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发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作用,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大力培育生态意识,提高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公众的生态道德、环境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力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发展,倡导无纸化网络办公。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全覆盖,落实塑料污染治理,确保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5%。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步道、自行车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新能源机动车,打造“步行+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
四、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与舆论引导,培育公众绿色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切实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修养。强化生态执法、生态考核、生态督查“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整治监管力度,加强政府、企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享有更多知情权、监督权,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持续推出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新成果,积极探索“全民行动、全民参与、全民监管”的生态文明新模式,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第十章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治理效能
以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重大风险为着力点,加强主动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规则治理,构建社会治理格局更加清晰、社会治理效能日益显现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一、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建设“平安智能小区”,积极探索以平安社区为根基、以平安行业为支撑的平安马尾实现路径。促进科技创新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发挥马尾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建立健全跨部门大数据平台,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推广“五治融合”平安乡村、“三社联动”工作法,提升平安马尾建设水平。健全完善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实现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围绕“大预防”“大应急”“大救灾”,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大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统一指挥和多元化应急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构建“大应急”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马尾”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宪法教育和《民法典》学习宣传,提升市民法治意识。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厘清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融入社会信用监管,推进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大对政务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提高法治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推进法治队伍专业和职业化。
二、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坚持法治马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整合司法行政资源,打造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司法行为,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快提升社会法律服务水平和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增强社会法治意识。
三、健全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基础防范和源头管控,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马尾。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加强反恐防范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涉恐隐患排查整治和涉恐重点要素管控,深化联动督导检查机制。加大对严重暴力犯罪、涉枪涉爆、涉黄涉赌涉毒、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