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湿地水污染防治对策
(1)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与治理力度
强化工业污水收集处理,全面推动肇州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实现达标运行。加强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园区提标改造,提升排放标准,确保出水达标后排放。针对区外企业,一方面加快推进区外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入区管控,统一管理,规避监管盲区;另一方面督促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加快建设处理设施。推进管网及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解决园区雨污管网混错接、雨污混流等问题,提高工业污水处理效率。按照“查、测、溯、治”的原则,进一步核查入河排污口现状,优化排污口布局,整治问题排污口,完善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规范化建设,推进排污口规范化管理。
(2)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排查并解决城镇污水分散式直排入河问题。此外,针对部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较差问题,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出水水质提升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地区,新建污水厂时要考虑雨期影响,规划留有余量。同时,加大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力度。同时,加大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力度。争取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有效提升污水收集率。对现有管网进行排查,加强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和老化严重管网的维修维护、监测检测,解决区域管网破裂溢流问题。针对个别地方雨污混流现状,一方面,对干道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另一方面,配套建设污水调蓄池,缓解暴雨期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情况,解决汛期污水溢流问题。加快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进一步深度净化尾水,提升出水水质至地表水 IV 类标准。
(3)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能力
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农村改厕、管网建设相结合,采取氧化塘、小型治理设施、城镇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措施,提高农村的污水处理能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站运维管理,强化监督,确保成效。完善农村、农场地区的生活垃圾转运系统,通过配备垃圾收集车,将农村生活垃圾运送到就近的垃圾中转站,清运至县垃圾填埋场;强化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在重点流域推进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种植污染管控。在沿江及规模化种植区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化肥、农药减量措施,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制定农田退水治理方案,结合灌区改造工程,加强水田退水的水质净化,利用氧化坑塘的植物吸收和净化作用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到2025年,逐步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3%和50%;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一方面,加强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督促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降低规模养殖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分散式养殖污染治理,针对各汇水控制区内分散式养殖畜禽粪便散排、处理措施不足等问题,开展养殖密集区集中粪便收集点建设,规范养殖废弃物贮存堆放。坚持以粪污无害化处理、粪肥全量化还田为重点,推行种养结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法,推广粪污就地就近全量还田模式。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强渔场退水水质监测,规范养殖退水排口设置,落实养殖退水排放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4)强化湿地水环境、水污染防治的科研工作
因地制宜地开展肇州县湿地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科研工作,通过环境基础研究、管理服务和实用技术创新,提高和解决肇州县湿地污染治理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1)湿地环境基础研究。开展大庆市肇州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湿地水环境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肇州县湿地水环境容量的排放总量控制研究,研究肇州县湿地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如排污交易,生态补偿等。
2)湿地环境管理服务的科技创新。开展肇州县湿地污染防治的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的研究。重点开展湿地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的研究,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保障;研究湿地环境质量预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为湿地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湿地水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研发。大力开发肇州县建成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废水的成套集成处理技术、设备和生态工程。
4.3.3湖泡生态修复
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湿地水源涵养空间。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湖泡环境整洁优美,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4.4 湿地可持续利用
在对肇州县自然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有效恢复的基础上,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同时,适当开展一些可持续利用活动。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立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成功模式。湿地资源可否持续利用,在于能否坚持生态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的协调发展。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和功能,它要求维护土地资源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保护农业自然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阈限内的合理开发。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优质而充足的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经济持续性主要考虑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产量的持续性,另一个方面是农业经营的效益。生态持续性是基础,它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如湿地退化是生态问题,但其后果必然会在社会经济上反映出来。要达到 3 个效益的统一,应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