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不移把城乡融合摆在重要位置,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以产促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抢抓“强省会”战略机遇,推进贵安大道镇宁段建设,积极融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市级“一极三核”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镇宁河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成果落地落实,努力将镇宁打造成为黔中旅游重点城市和安顺中心城市旅游接待“会客厅”。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力争消化棚改存量955户,改造背街小巷10条,建设改造城镇地下管网26公里。建设望安桥至红星大道连接线道路。推动县城区内涝治理一期工程和县城区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提升城镇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加快优化城镇经济。启动中联万国商贸综合体运营,丰富春风里夜间经济街区、天瀑城步行休闲街区、银城趣事文旅商品街区等消费业态,大力推动产城融合、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马厂、江龙、六马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继续推行城区落户“零门槛”政策,实现城区常住人口新增3000人以上,城镇化率达53.7%以上。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加强“3+1”保障动态筛查,健全完善防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快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实现低收入脱贫人口百分之五十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持力度,纵深推进与越秀的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拓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推进各级各类规划城乡一体化全覆盖,持续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升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品质,推进4个宜居乡村示范村建设。强化农房质量安全管控和建筑风貌引导,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摆在关键位置,加快增强现代化建设动力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拓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拓宽“一件事一次办”,完成“5件企业‘一件事’清单”“8件个人‘一件事’清单”,不断做优“贵人服务”品牌,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足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持续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加快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推进产业用地、矿产资源等改革。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县属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升级。
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外贸综合服务等业态,推动精细化工、特色轻工等优势产品走出去,力争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5%以上。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抓手,强化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引进优强企业不少于13家,新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少于46亿元。全力筹办好蜂糖李推介会、协助办好石博会等对外开放活动。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力争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2600户以上、总量突破2.26万户。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大行动,加大上规入统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户,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5户。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五)坚定不移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支撑位置,加快培育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八大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启动第八、第十一幼儿园和第七小学建设。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深入推进转变师德师风和提升教学能力专项行动,健全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奖惩机制,提升校长办学治校管理能力和教师能力素质水平。加快启动镇宁民族中学与越秀、贵阳等地优质高中合作办学,确保镇宁民中“申示”通过复评。建立教育“扶弱”“奖优”基金,大力开展“十佳校长”“十佳教师”等评优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紧盯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支持大营煤矿技改,加快推进红星发展、汇景纸业、顺立达、启黔重工等企业技术升级。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优势,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申报科研项目3个、孵化产业项目1个,力争有效发明专利43件,促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项。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1%以上。
有效开展引才引智。深入实施重点人才五年倍增行动计划,持续深化与越秀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交流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县人才政策,加快推进县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积极营造优质人才服务环境。聚焦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发展迫切需要、权益保护等方面能力提升,大力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县域建设。
(六)坚定不移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持之以恒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