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聚焦商旅提振,增添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活力。围绕后疫情时代消费新需求,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充分发挥水东文化、山水田园、地热资源三大优势,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完成水东文化脉络梳理,全力推进十里画廊农文旅产业园项目建设,启动大地艺术谷景观提升及留香温泉街区配套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打造旅游“引爆点”。挖掘县域露营资源,依托农耕文化体验园打造野奢露营体验目的地,分散布局一批临水、依山、稻田、森林的露营打卡点,开发垂钓、星空、野趣、溯溪等特色业态,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空间体验。开展十大美食、十大民宿评比,举办赏花季、避暑季等系列旅游活动。加快推进香火岩景区恢复运营,完成南江大峡谷、猴耳天坑2个低效旅游项目盘活销号。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工业包装、危化运输等行业;做大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快递分拣中心,完善仓储服务、区域分拨、精准配送等功能;做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引进有资质的地质勘探、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等行业企业,培育壮大测绘测量、民爆服务、软件信息、种苗培育等产业,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户以上。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做大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产业;做大商贸服务业,结合消费促进,建成正街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推动磷都地下商业街、万象君汇商业中心等一批消费目的地提档升级;做大健康服务业,用好南江养护楼、水东乡舍百草堂等资源,提升康养、避暑等消费供给能力,促进健康与文体、富硒食品深度融合,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3户以上。
(六)聚焦创新赋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石。深入实施“两商”[20]双轮驱动,奋力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确保全年净增市场主体2500户。持续优化贵人服务。狠抓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六抓六破六解决”[21]为载体,大力开展破坏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提升办理建筑许可、纳税等弱项指标,力争打造执行合同、获得用水、获得用电3个省级标杆指标。大力推广使用贵商易、招商易平台,扎实推进“五个一办”,积极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确保营商环境评估保位进位。大力强化创新驱动。聚焦磷氟化工制造业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政企校合作,支持企业在节能减排、“三废”综合利用、生态修复、磷氟化工协同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用好产业扶持资金和科技专项补助,引导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户以上。全力抓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积极兑现高层次人才住房需求、“零门槛”落户、子女入学等政策承诺,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吸引3300名在黔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新增人才4000人,制造业人才占比35%。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中职教育发展和企业内培,建好用好化工园区实操培训基地,培养技能实用人才3000人以上,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支撑。
(七)聚焦风险防范,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化解质效,奋力开创平安开阳建设新局面。防范政治安全风险。全力抓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全面从严治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排查化解政治安全领域风险问题,严守“三个决不允许”[22]底线。防范经济安全风险。积极争资争项,抓实各类基金收入组织,坚决防止债务“爆雷”和“橙转红”。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严打非法集资、“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聚焦房地产、“两拖欠”等领域和特殊利益诉求群体,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稳控措施,推动解决一批遗留问题。防范人民生命安全风险。提升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监管质效。大力开展企业外业作业安全、设施设备维修维护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防亡人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和“打非治违”行动,紧盯立案起数、处罚金额、问责人数“三个指标”,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双降”。防范社会稳定领域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保持对“两抢一盗一骗”、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弱势群体利益违法犯罪案件,坚决做到“六个零发生”[23]。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大力开展污染防治“五大攻坚行动”[24],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整改销号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及信访件。严格落实“河长制”,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推进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深入实施“林长制”,完成国储林建设2.2万亩,完成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环评预审服务,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八)聚焦民生改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共享。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开展教育补短板攻坚行动。狠抓教育规划,促进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与城乡人口流动变化、城镇发展需求相匹配,全力开展“提质强校”行动,改扩建标准化中小学4所,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用好教育联盟优质资源,办好县中“振兴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强化“三支队伍”[25]建设,健全综合考核激励机制,引进紧缺学科教师、特岗教师74名。开展医疗补短板攻坚行动。持续抓好各类传染性疾病预防、管控、救治工作,加强医疗物资储备,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疫苗接种。巩固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成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中西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建成儿童救治和微创介入中心,全力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26]、临床服务“五大中心”[27]建设,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治大病、医急症”的能力水平。开展就业补短板攻坚行动。开展多形式就业服务,全力保障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稳岗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8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80人。大力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不断增加居民“四项收入”[28],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经济增长速度。开展社会保障补短板攻坚行动。精准落实分类参保资助政策,确保脱贫人口、低保、特困等特殊人群“即认定即参保即资助”,实现应保尽保。加快推行医保智能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