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宣传推介。出台旅游招商优惠政策,吸纳各类旅游投资。抢抓高铁时代和巫镇高速通车机遇,实行多样化、市场化、一体化营销,积极开拓陕甘鄂豫等地客源市场。深化对口支援地、毗邻区域合作联盟营销,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精心策划系列节庆活动,开展名人营销、事件营销、推介展销,唱响“天地灵气 逍遥巫溪”品牌。
(三)聚力发展绿色工业。以构建产业集群为方向,抓好园区平台建设,强化工业招商和企业服务,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取得实效。
培育骨干企业。围绕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轻工、预制菜等领域,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一主两辅”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绿色矿山创建,推动双东石材等企业提质扩模。扩大育才教育装备产能,聚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打造全市教育装备基地。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启动盐卤资源勘探。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小升规、专精特新、亿元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布局、链条式发展格局。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亿元企业1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8%。
抓好项目落地。抓好以“巫溪烤鱼”为龙头的预制菜、中药材精深加工、休闲食品、高品质矿泉水等招商项目落地,推动酵爵啤酒项目投产达效。实现国能、华电17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完成跌水、花台、镇泉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奉节至巫溪天然气长输管道,实施城市燃气管网改造,新增燃气用户5000户。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0亿元。
建好园区平台。制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拓展工业用地空间,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规划论证尖山新材料产业园;完成“僵尸企业”处置,盘活园区闲置资源资产,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渝中—巫溪协同招商产业园,探索建设“飞地园区”。强化工业招商,合同签约20亿元,引进入园企业4家,园区产值增长20%以上。
(四)聚力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实施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扶持壮大涉农经营主体,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推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夯实农业发展根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稳粮扩油”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组织开展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6.9万亩、改造提升9900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3000亩,打造全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样板。强化科技特派团、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田专家、土秀才等技术指导服务。
培育重点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工作专班统筹抓总,“9+2”产业指挥部牵头负责,制定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动“一条鱼、一粒薯、一杯茶、一味药、一只羊、一瓶酒”等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大单品+小精品”发展格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壮大产能。围绕建设“1+1+5+N”产业园,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国家“巫溪晚李”特色产业集群、“巫溪洋芋”和中药材市级现代产业园、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巫溪烤鱼”标准化养殖基地。新建万亩老鹰茶种植基地,打造中国老鹰茶之乡。强化项目资金、补助奖励、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培育涉农经营主体,市县级龙头企业达到75家。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补链成群”,落实“四标一方案”,深化农业“接二连三”,提升产品优质化、标准化水平。建立种源标准,推进生猪、板角山羊、大宁河鸡种源场和巫溪洋鱼原种场建设,打造马铃薯良种繁育、巫溪独活种源基地,强化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新品种选育推广。建立基地标准,着力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基地,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产品标准,着力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加大绿色、有机和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力度。建立加工标准,着力推进巫溪独活、太白贝母、大宁党参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深加工,加强农特产品研发,提高商品转化率和经济贡献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亿元。强化宣传营销,着力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及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打造农产品电商物流分拣中心,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打造农特产品公用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开展有机、绿色、地理标志、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认证,形成巫溪农产品品牌体系。利用“巴味渝珍”“三峡柑橘”公用品牌,深化产业帮扶示范县合作,提升“巫溪臻品”公用品牌效应,确保产品种类更多、质量更优、销路更畅、效益更好。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速6.3%。
(五)聚力加快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抓好项目投资放量,推动消费升级扩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项目争取,聚焦“两新一重”、城市更新、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强政策对接,抓好项目储备,做好策划包装,提升生成能力,争取更多中央、市级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完成用地报批600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推动政银企对接,破解融资难题;严厉打击非法阻工等行为,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强化项目推进,落实重点项目“一对一”联系制度,在库项目抓前期、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收益,充分发挥投资拉动效应。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02个,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