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继续实施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容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太白路小学改扩建等8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公办学位供给能力。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治理。深化教育改革,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政策,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乐山一职中新校园建设,支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好新能源产业学院,抓实晶硅光伏产教融合省级示范项目。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提升高考出口质量。继续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争创省级示范性学校13所、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6所。推动小凉山彝区教育提质发展,升级扩面东西部协作“蓝鹰工程”,支持乐山师范学院申创硕士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工程技术学院转型发展。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创新“十件大事”“十条政策”,积极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强化晶硅光伏创新策源功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硅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建设,争创省级晶硅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支持乐山高新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新培育创新主体10家以上。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持续开展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示范基地建设,新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个以上;推动共建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乐山分中心,争取组建重庆畜牧科学院乐山分院、设立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乐山分中心;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让更多“乐山造”产品以质取胜。
壮大嘉州人才队伍。围绕市委“智汇乐山163”人才工作思路,落实“人聚嘉州”政策包,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更多青年才俊“安嘉乐业”。全方位育才,深入实施“嘉州英才培育计划”,落实“晶硅十条”人才专项行动,深化院地校企合作,搭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育平台,壮大“乐山工匠”“农村能人”“卓越工程师”“名师名医名家”等本土人才队伍,探索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提升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能级,积极申报四川文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基地,创建国家级文旅专业人才市场。多渠道引智,实施“人才飞地”“人才驿站”“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项目,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抓好5家院士团队、专家工作站建设,发挥新型智库、决咨委专家团队作用,让乐山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统筹城乡促融合,内外兼修提势能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荣,描绘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画卷。
建强现代基础设施。畅通内外交通网,深化交通强市建设,抓好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乐山机场、乐西高速、天眉乐高速、资乐高速、省道215线大件路、省道310线沐川箭板至新凡段改建等项目,建成仁沐新高速沐川至新市段、峨汉高速金口河至汉源段等项目,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建强能源保供网,推进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和电源电网建设,科学规划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能项目,加快枕头坝二级和沙坪一级水电站、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建设,竣工投运乐山南500千伏、龙翔22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补齐骨干水利网,编制市县水网规划,实施一批城乡供水、防洪能力提升项目,加快白井干渠、芦稿溪水库、市中区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扩容信息宽带网,实施“双千兆宽带城市”发展行动,加快5G网络无缝覆盖,实施5项双千兆示范应用项目,进一步打造“满格乐山”。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行动,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守护城市记忆,注重主城区风貌景观设计,加强嘉州古城、古树名木、城市绿心和三江岸线保护,下绣花功夫推进5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微观改造提升479个老旧小区颜值,彰显“佛国仙山?人间烟火”的独特魅力。完善城市功能,深化基础功能补短行动,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缓堵保畅项目,推进致江路桥、绿心公园生态整治等建设,建成高速乐山全福连接线等工程,实现绕城高速闭环,推动城市建成区30%以上区域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提升城市形象,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街路长”“小海棠”“红袖标”等志愿服务乐山品牌,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让文明之花香满全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省级重点帮扶县(村)扶持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对口帮扶美姑工作,推动共建12个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规划建好乡村,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配套完善农村公共交通、寄递物流等服务功能,新改建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各600公里,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留住美丽乡愁,加强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保护,常态长效开展农村“三大革命”“五清”行动,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夯实县域基础,深入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和百镇建设行动,力争培育省级百强中心镇2个以上。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县域百亿产业培育行动,着力培育一批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十亿元镇”,支持各县(市、区)争创行业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五、蹄疾步稳推改革,深化合作促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