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扩大乡村振兴实绩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推进“五良”融合,新建高标准农田7000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项,小麦良种繁育扩大到2.2万亩,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65.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31.5万吨以上。加强重要农产品供应,做好以猪肉为重点的“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保障城乡居民需求。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加快农业园区化发展,提档升级国家级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建设高坪稻虾、金轮稻菜、三水水产、连山水果等产业园区,建好青广现代粮油合作产业园、金广农旅融合产业园,农业园区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加快农民高素质发展,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家庭农场50户、省市级专业合作社4个。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10个,推动食用农产品带证入市、全程追溯。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高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农村“五网”建设攻坚,新(改)建路网20公里、配水管网208公里、电网35公里、燃气公用管网31公里,5G覆盖率达到99%。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改造农村户厕5300个,创建“干净整洁院落”20个,推动垃圾压缩站全面提档升级。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个,争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
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强化经济领域改革,提高“人地钱”等要素配置效率,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探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广汉方案”“广汉路径”,争创全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县。强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做好全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三变”改革推进“五社”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民生领域改革,推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三医”联动改革,打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
拓展创新驱动深度。积极参与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科研投入,新增市级以上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加快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转换应用,滚动实施科技项目50个,新增发明专利50件以上。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建设,推广使用“天府科创贷”“科技创新券”,引育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
提升营商环境温度。实施对标提升行动,推动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新增“广政通·全城办”事项20项,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极速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确保投资项目代办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浓厚氛围,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整改销号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做到不反弹不反复。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强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以上。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管理,启动6个污水处理厂(站)提标改造,实现考核断面稳定达标。深入实施清废净土行动,全过程监管固废危废,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统筹开展环境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好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生态空间保护,打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持久战。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扎实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巩固10条重点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建设江河堤防33公里。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生态环保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联动,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实施产业园区节能减排改造,完成电能替代项目3个,单位GDP能耗下降3%。严把环评审批关,对不符合环评标准的项目“一票否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争创“三绿”宜居低碳示范县城。
八、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水平
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坚持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全力稳就业保就业,举办招聘会100场以上,新增就业59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加强社保医保基金监管,优化提升医保DIP支付方式,稳步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统筹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兜住兜好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聚力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育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深化家校共育,做好“双减”工作,推动学校新(改)建项目14个,支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做大做强。打造健康广汉,加快人民医院“三甲”创建,启动疾控中心“三乙”达标工作,新增市级重点医学专科2个,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防治措施,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着力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100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繁荣发展文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