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政府重任在肩。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提升忠诚履职能力。我们将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有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及县委工作安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责任担当。
(二)依法履职树形象,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我们将持续提升政府效能,切实强化干部能力建设,增强“八种本领”,提升“七种能力”。对上级作出的决策、定下的目标、确定的事情,始终一抓到底,决不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真抓实干勇担当,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我们将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直面困难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拖延,把该干的事干好、难办的事办成。坚持干事者有舞台、有为者有位子的鲜明导向,培养造就一批立说立行的“干将”、开创开拓的“闯将”、敢拼敢打的“猛将”,提振政府系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四)清正廉洁守底线,提升干净干事能力。我们将牢记“三个务必”,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持正确政绩观,加强调查研究,带头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满怀信心、鼓足干劲,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争先”的心态、“冲刺”的姿态、“赶考”的状态,向最好者学习、与最强者比拼、跟最快者赛跑,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奋力谱写美丽黎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术语说明
1.“新国发2号”文件: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明确对贵州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新国发2号”是相对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简要叫法。
2.“四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亲临贵州视察,赋予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
3.“四化”: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4.“四个不摘”: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5.“3+1”保障:指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
6.“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7.“以工代赈”: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8.“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9.桥头堡“十大工程”:为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7月,州委、州政府印发《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2022—2023年重点突破“十大工程”实施方案》,主要实施产业承接聚集工程、旅游康养提升工程、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综合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教育医疗组团帮扶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程、“桥头堡”核心区提升工程、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和人才引进提升工程。
10.“黎即办”:指我县重点打造的营商环境品牌,即以最优质的服务抓招商,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一窗通办‘2+2’模式”:指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形式,以“自然人+法人(含非法人组织)、咨询+投诉”设置窗口,科学分区分类、规范服务管理、打造职业化专业化辅助团队,形成部门间数据通、系统通、业务通的政务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咨询、辅导、审批、评价”的闭环管理。
12.“跨省通办”:指申请人在办理地之外的省市提出事项申请或在本地提出办理其他省市事项申请,由就近政务服务大厅“跨省通办”窗口受理后,交由属地部门按流程完成事项的审批。
13.全程网办:指申请人通过贵州政务服务网及确需保留的自建业务系统提交申请材料,政务服务机构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查、网上决定、网上送达(可邮政寄递材料或审批结果),整个办事过程无需申请人到政务服务大厅提交申请材料即可办结。
14.“三线一单”:指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力求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行为,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环境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