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围绕城乡协调,高质量促进城镇提升。紧扣打造“黔东南州次中心城市”目标,统筹推进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同步提升。全面提升城镇品质。瞄准新国发2号文件、“桥头堡”等政策机遇,谋划25个城镇建设项目,投资4亿元以上。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三穗中学、五小二期、县职校、县中医医院、八弓镇卫生院等教育医疗卫生项目,统筹实施防灾减灾、断头路、慢行步道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城镇“四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更好统筹房地产去库存和棚户区改造、地灾避险搬迁安置,抓好“保交楼”工作,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城镇经济。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推进开发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加快建设高铁新区站前广场、经济开发区城南印象等商业综合体,统筹推进富民市场商圈、彩虹社区商圈、物流城商圈等发展,持续推进划行归市,鼓励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以开展“多彩贵州扶商助旅促消费”“黔酒黔菜美食季”等主题活动为契机,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新增培育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8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达6家以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实施城镇精致管理和乡村庭院美化“两大行动”,深入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持续巩固“八大攻坚行动”成果,全面提高城乡一体化治理水平。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四)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推动农业发展。聚焦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进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建成县级储备粮库,稳定粮食总产量在6.5万吨以上。稳定生猪等畜牧生产,全年出栏生猪9万头以上、肉牛7700头以上、肉羊1.87万只以上。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一种一养”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选准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上持续发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发展壮大三穗鸭主导产业,力争三穗鸭养殖和出栏分别达1000万羽、700万羽,禽蛋产量1.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紧盯生态渔、商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产业突破发展,不断做强单品、做大规模,力争水产品产量3100吨以上、蔬菜种植13.5万亩以上、食用菌种植4300万棒以上、中药材种植3.3万亩以上。深入推进林业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到26.8万亩以上,实施国储林项目8000亩,种植油茶5000亩,林业经济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进一步释放森林经济效益。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以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三穗鸭、生态渔、蔬菜、家禽等农业企业,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力争培育年产值千万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家,百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家。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加快推进水、电、路等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业机械化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以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户增收。
(五)围绕提质增效,高质量壮大全域旅游。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推动旅游产业“井喷跃升”。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亿元以上,旅游总人次166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增长10%以上。做精旅游业态升级。聚焦打造黔东旅游集散中心,实施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工程,积极发展露营类、体验类、研学类、养老类等旅游业态,做优做强贵洞景区、颇洞美村、八弓草市等旅游景区景点,力争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以上。积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继续探索县域医养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以市场化理念打造“医养、康养、旅养”服务品牌,加快推进黔东大健康产业园、智能健康医养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和黔东老年人康复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做优旅游服务质量。紧扣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服务,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服务能力。依托华侨城集团、佛山市顺德区帮扶资源,积极引入和培育特色旅游村寨、精品民宿客栈、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力争全年新增旅游市场主体10家以上,建成星级酒店1家以上,新增标准级以上农家乐、乡村旅游客栈5家以上。做实旅游集散功能。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条件,打造经三穗到西江苗寨、镇远古城、剑河温泉、施秉云台山等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完善集散中心配套功能,实施文旅融合提升工程,积极筹划系列文旅活动,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打造一批旅游网红打卡地,吸引省内外游客通过三穗中转集散“玩转黔东南”。
(六)围绕有效投资,高质量夯实发展支撑。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以项目投资高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全力奋战项目建设年。按照“三个转变”要求,持续提升项目谋划储备质量和落地转化率,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3+N”产业体系等重点,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全力扩大产业投资,高质量谋划实施一批全产业链大项目、好项目,建好“531”项目库,力争获得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元以上、专项债资金5亿元以上,争取基金项目支持实现突破。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快推进岩坳水库、风光蓄一体化、水库输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三期及管网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改造)10kV线路22公里以上,建成5G基站40个、光缆200公里。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全年实施省州重大工程项目18个、总投资81.3亿元以上,新增入库500万元及以上项目28个,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6亿元以上。全力冲刺招商突破年。坚持把产业大招商作为头号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接续开展“双千百场”“夏秋攻势”大招商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领导带头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敲门招商,建立完善招商引资“1115”机制,打破单一招商、传统招商的局面,想方设法招引头部企业、优强企业,营造“人人关心招商,个个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争取在招商引资总量、质量、力量、结构和招大引强上实现突破。力争谋划编制重点产业招商引资项目100个以上,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5个以上、优强企业10家以上,引进到位资金26亿元以上。全力保障项目快推进。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持续推进“双专班、双服务”,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联审会商和政银融资对接、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服务保障,推动各类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产。加强项目融资服务,深化“政银担”合作,不断提高对民营经济、实体企业、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