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诺千金培育市场主体,持续夯实经济发展根基。坚持培育市场与扶持企业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推,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市场主体总量、质量大提升。
发展壮大规上企业。稳定存量规上企业,分类建立在库规上企业退库预警机制、联系帮扶制度,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分析,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稳定发展。围绕一二三产业企业,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制定培育计划和激励机制,全力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户以上、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户。大力培育“走出去”企业,支持开展县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外贸出口等业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
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加强政策资源集聚和服务协同,推动中小企业向“高精优”提质发展,力争新增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10户,新增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自主创业,以城镇便民圈、易地搬迁安置点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培育一批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步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梯度成长壮大。
扎实开展招商引智。围绕“产业大招商突破年”,念好“谋、合、精、实”四字决,大力开展新一轮产业大招商,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蓄势待发的客商请回来,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和引智并重,建好用好“两图两库两池”,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和长株潭等地,紧盯行业龙头、潜力企业和“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开展招商引智,力争实现引进一个优质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催生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良性循环。统筹要素保障、项目服务,全力推动招商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实现较大提升。
(六)一鼓作气推进全域旅游,持续推进温泉产业提质增效。突出市场化、融合化、数字化导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以“旅游+”推进旅游业态升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全域创建为依托,持续做好“旅游+”文章。加强景区景点精深开发和内容拓展,结合24节气以及非遗等民族民间文化,打造形成春茶、夏景、秋韵、冬泉四季鲜明、各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坚持不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县外游客来阡旅游。加快推进仙人街索道建设,启动红色文化旅游创意区、文旅融合示范创业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县城古温泉群体验区、中坝温泉小镇康养示范区、佛顶山生态科考体验区、困牛山战斗遗址展示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旅游企业,支持特色餐饮、旅游商品、演艺娱乐等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康养旅游、非遗旅游、自驾露营等新业态。借助“一码游贵州”平台,持续推进“大数据+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大力开展促进旅游业复苏专项行动,加大宣传推介和政策优惠力度,强力推进旅游复苏,推动实现“井喷式”增长,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
以“温泉+”推动旅游提质升级。紧扣打造全国温泉产业创新试验区目标,利用好“省级金汤级温泉度假地”品牌效应,坚持要素聚集、产业融合,推动“温泉+”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快速推进古温泉四期项目,规划建设温泉养生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做好温泉地产、温泉商圈、温泉康养、温泉娱乐等业态,厚植温泉文化,稳步推进全国知名温泉养生度假目的地建设。加大温泉水资源研发利用,继续开发纳米温泉爽肤水、面膜等康养产品,推进温泉经济价值链不断延伸。
(七)一以贯之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行动,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广范围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内生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县乡联动、整合资源、做强主业,深入推进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不断壮大投资运营规模,全面增强“造血”功能。持续推进招商营商环境、城镇建设经营管理、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并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六共”机制、“三变”改革、“反租倒包”等模式,着力解决农村土地撂荒、产业发展小散杂、基层治理难等问题。
大力培育创新生态。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强化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大力构建政府、企业、金融等相互支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温泉、茶叶、石材、矿泉水等产业,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推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窗通办2+2+N”模式改革,简化环节、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持续打造好“贵人服务·一视铜仁·一诺阡金”品牌,全方位优化投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落实国家和省市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等惠企政策,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推动干部上门送政策,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部门帮扶活动,“一企一策”服务企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要素保障及堵点痛点问题。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营造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