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述目标,今年重点做好7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现代产业培育,全面构造链条式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抓产业育主体,推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现代化。提速提振工业经济。聚焦“工业兴市”战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安排工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500万元,紧盯磷化工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业两个方向,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着力在园区经济上下功夫,完成220千伏九村变电站、4.1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园区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提古包装产业园二期项目,加快浙商产业园、昆缆产业园、冶钢新能源磷酸铁锂等项目建设。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合作模式,采取引导、合作、入股、退出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厂房和土地。探索国有公司支撑工业经济发展新途径,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和“标准地”出让改革,突破规划、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制约瓶颈,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倍增计划奠定坚实基础。纳规升规企业4户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外贸等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协同,提升制造业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形成协同发展良好格局。提档升级现代农业。牢牢守住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良田沃土强基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提升耕地等级和粮食产出能力。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基地,争创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有机烟叶种植6万亩,奋力打造全国烟草最优“第一车间”。加快径流区外农业产业发展,适当布局畜禽、水产养殖,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树立大食物观,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规模化种植羊肚菌1000亩。建立林下经济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市级林农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林场3家、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示范基地1个,林草重点产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培育蓝莓、荷藕、玉米新品种。做足“土、特、产”文章,围绕蓝莓、荷藕、香椿、咸鱼等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建设蓝莓交易市场,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争取上榜“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名单3个。提质提效旅游产业。适应后疫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推动澄江旅游“再次创业”,打造“全景澄江、全域景区”。深入实施高质量旅游发展“十大工程”,延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链条,推动“旅游+”、“+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发展会议会展、健康养生、研学基地、精品民宿、非遗体验、体育赛事、旅游演艺、夜间经济等业态。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抚仙湖北岸生态廊道工程,启用小湾游客服务中心及大河口等3个停车场。畅通涉旅投诉平台,强化旅游景区综合监管,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整治,不断规范旅游秩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策划10个重点旅游项目,推进产品创新,推出画绣澄江、古生物化石、抗浪鱼、荷藕等一批澄江元素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右所镇省级旅游名镇、禄充村和小湾村省级金牌旅游村、马房村最美乡愁旅游地。完成铂尔曼等高端特色酒店建设,力争5家等级民宿、精品酒店通过省级评定。启动抚仙湖国际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建设项目,办好抚仙湖音乐节、立夏节、傩戏文化节等活动,增强旅游体验感。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推进圣爱中医、泰康养老、复兴医疗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康、养、旅结合的中高端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电商,讲好澄江故事。
(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抚仙湖生态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湖泊革命”。从源头抓起,用治本之策,以革命性举措推动抚仙湖水质持续改善。树牢精准治湖理念,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算清水账、污染账、管网账。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推进绿美河湖建设三年行动,逐步实现抚仙湖生态环境功能自然修复和提升。24个抚仙湖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全面开工。完成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提升一期工程,打通清水入湖通道,增加湖体生态补水。完成高效节水减排二期和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推动甸垛龙潭调水二期和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实现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2023年起不再从抚仙湖取水。科学抓好“三治一改善”。完成地下管网普查及截污治污工程查缺补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运行效能,实现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强化农药化肥管控,完成农业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尾水循环利用,持续巩固畜禽散养退出成果,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推进6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完成森林抚仙湖项目抚育提升3万亩,提升改造人工湿地,抓好生态移民搬迁拆除地块生态修复治理,持续改善流域水生态。全力以赴抓好整改。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环境部独立调查、省生态环境厅暗访暗查及“回头看”具体问题全面整改到位。持续攻坚抚仙湖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举一反三抓好环境隐患问题整改工作。严格执行《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落实“三区”管控实施细则,有序推进“两违”图斑整改,加强流域环境执法监管。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节水行动,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组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中心,构建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创新服务综合体。积极融入“双碳”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