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强链赋能、壮大集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强县战略,主动融入省、市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结构优、韧性强、后劲足的产业发展集群。
聚力打造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按照全链打造、园区聚集、龙头带动、亲清共赢思路,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产品向终端转变、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高标准农田12.5万亩,生产粮食37.22万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种植烤烟9.24万亩、魔芋15万亩,做强辣椒、山药、生姜等特色经作产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富源魔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大力发展以生猪、肉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完成墨红光山头6000头现代化种猪场、大河乌猪肉制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争创“一县一业”示范县。大力推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值129亿元以上。提质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产业。聚焦建设煤炭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五化”矿井建设,持续推动煤矿改造升级,完成东宏、书桌等9处煤矿建设,安全高效释放煤炭产能。建成雨汪煤矿300万吨/年选煤厂,新建阿形、纳佐、打磨塘等15个选煤厂,加快推进煤炭绿色发展装备技术综合服务基地、华能滇东煤电基地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提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生产原煤1700万吨、洗精煤160万吨,实现煤炭开采及洗选产值180亿元以上。集群发展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聚焦建设绿色铝精深加工聚集区,紧扣“交通、工业、包装、建筑、电子家电”等用铝领域,着力补链强基、延链扩容、强链突破,推动锦鸿30万吨再生铝二期、格威二期50万套摩托车发动机壳体、铜优新能源电池负极铜铝复合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绿色铝精深加工产值108亿元以上。
聚力打造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力产业,建成富源北风电场、祥荣煤业瓦斯发电二期,启动建设雨汪电厂2×100万千瓦燃煤机组,积极推动红石岩等6个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促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启动德鑫焦化技术改造项目前期工作。依托德鑫煤业、云枫清洁能源等企业,大力发展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下游产业,提升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建筑建材产业,推动中安莲花、大河清水河等25家采石场建成投产。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富源西南水泥满产达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宏发温德姆高品质酒店,加快竹园海仙谷旅游综合体、营上汇龙湾温泉项目建设,力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建成富源县煤炭智慧物流园区,启动十八连山、黄泥河两个片区煤炭交易市场建设,扎实推进黄泥河生姜种植基地及冷链物流项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目标,深化交通、能源、应急、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智能化升级。以今飞智能制造为引领,推动园区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数字经济贡献率。
(三)坚持城乡统筹、共同繁荣,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聚焦建设滇东门户城市,深入实施加快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全面完成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优化“一核两廊六片区”布局。完成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高起点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
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一片两线三河四园五湖八景”建设,打造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1206户、棚户区2989户,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建成3个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新能源充电桩。今飞御景园三期、湖滨御府全面竣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实施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建设晴云水体公园、玉顺街两侧带状游园,让城市更有内涵。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严格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城市公共秩序。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双拥模范县,创成美丽县城。
夯实基础设施。实施3件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补木水库,稳步开展摩帮、汤家屯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有效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扎实推进G60扩容复线、营上至罗平长底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富罗高速,加快建设宣富高速、东绕城线,完成鱼龙公路、营竹公路“四改三”工程,不断完善路网体系。建成县城燃气中压管道,加快补齐燃气供应短板。新建10千伏线路138.8千米、低压线路34.9千米、5G基站100套,优化提升用电及通信保障能力。
完善集镇功能。强力推进“一水两污”建设,新建营上、竹园等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墨红、大河、富村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铺设集镇污水管网79.2公里。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推动垃圾中转站及转运设施全覆盖。完成5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完善农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和文体广场等配套设施,让集镇更具聚集力。
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深入开展防止返贫监测,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通报、挂牌、约谈、冻结、问责“五项机制”,全面整改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加大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7000座、自然村卫生公厕127座,所有自然村通过星级创评、每个行政村至少创成1个三星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墨红下海子、上玉麦2个移民新村,打造2个示范乡镇、3个精品示范村、42个美丽村庄,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