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提档升级。主动融入昆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能。引进高端商业和区域特色品牌,拓展优质商业业态,点亮“八大商圈”。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持续培育消费热点,推动云纺商业区打造国家级智慧商圈,融创滇池后海争创国家级示范步行街,“悦云天地”、“希望荟耍街”创成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新增商业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激活消费,确保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行业收入稳步增长,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0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坚持“一把手”招商,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聚焦八大重点产业,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瞄准“三个500强”、行业100强和独角兽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项目落地率、建成投产率、资金到位率的考核力度。落实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强化对铷铯贵金属等32个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力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招引产业类项目8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60亿元,其中产业类到位资金占比达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
(二)聚力调结构、促转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面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蓄能起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速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导向,重塑工业经济比较优势。海口园区抢抓创成省级化工园区机遇,不断优化规划布局、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加快补齐配套短板,探索低效用地退出路径,提高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率。启动海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240亩。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高标准完善园区土地和产业规划,提速电力、燃气、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吸引企业轻资产入园。实现宝琢化工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投资保持稳步增长;鼓励三环中化、海口磷业等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打造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全国精细磷化工示范基地;推动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稳步做强,产值分别增长13%和5%以上,园区亩均产值提升至320万元。完成长坡片区规划调整,纳入海口园区构建“一园两片”发展新格局;力争在马街、长坡片区多点布局M0产业用地950亩,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
力促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差别化精准制定扶持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发挥楼宇总部集聚带动效应,依托润城第五大道、保利中心等110幢610万平方米楼宇资源,大力引导产业入楼,加快建设楼宇产业园区,打造创业孵化、金融、法务等主题楼宇,加速形成“一楼一业态”发展格局,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协同化发展;提高楼宇入住率、注册率、贡献率,新增总部企业1家。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研发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重点发展金融业,力争引进2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1.4%。
加快文旅健康融合发展。依托“山水相依、景城一体”自然禀赋,活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提升改造西山风景区及景前区,提速5A级景区创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快度假酒店、半山酒店、高端特色民宿建设;做优团结片区、春雨路沿线文旅产业集群,启动滇池沿岸10个重点村庄“十美”精品旅游村建设,争创A级景区1个、省级金牌旅游村1个、等级旅游民宿2家。接待游客、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强化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扩展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团结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蓝格克林医疗器械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
做优高原特色农业。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引导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家,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园2个,启动保绿花洲产业园等4个总投资2.3亿元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四园、二业”培育工程,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个,引入“农业总部基地+销售中心”2个,不断提升产业效益,确保农业总产值增长2%以上。
(三)着力聚要素、增活力,厚植创新发展势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统筹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范围,即办件率提升至80%;加快部署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绘制发布“政务服务地图”,更好满足群众和企业办事需求。推广“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模式,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潜力。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理顺管理关系、规范内部管理、强化运营能力,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统筹深化落实好财税、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
持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双创”平台,争创省级创业孵化园区1个,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5%以上。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强磁场”,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培各类紧缺人才300人、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20支,人才总量突破14.5万人。争创数字经济先行区,依托云纺科技园,加快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腾云信息、电信公众等数字企业赋能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8.5亿元,增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