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智力教育多元化、艺体教育活动化、劳动教育体系化、研学实践常态化。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力争创建省市级示范幼儿园4所以上。围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分类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模式。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入推进“双减”[33]和“五项管理”[3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学区制”管理[35],打造“阳光教育·生态课堂”。围绕高中教育提质增效,落实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加强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确保合江中学江北校区建成投用,推动合江中学争创省一级示范性高中。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优质品牌化发展。围绕职业教育多元融合,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发展,构建中高职衔接职教发展新格局,支持三河学院提档升级创建本科,推动三河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与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融合创新发展。围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强全流程监管,鼓励支持创新教学模式。围绕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教师培训“十百千”工程[36],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努力打造健康合江。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医防协同分级服务的作用,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服务,最大程度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大力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预防、农村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艾滋病等其他传染病防治。提升医疗救治水平,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拓展医联体专科合作范围,加快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有序推进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九支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乙等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江北院区完成总工程量30%以上。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深入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国家人口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书香荔城·全民阅读”“文心空间”[37]“荔博讲堂”[38]等文化惠民活动,在镇村、学校建设文艺工作室,建设城市书房,打造文化站、广播站(室)示范点,优化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普惠服务。加强文化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合江历史、赤水河酿造等特色文化,讲好合江故事。开发合江特色文创产品,创排一批反映合江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文艺精品,开展精品剧目巡演。做好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加快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开展川渝宋蒙山城防御体系神臂城保护利用。持续举办巴蜀文旅走廊非遗之旅活动,大力打造非遗美食品牌。
——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做好援企稳岗,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实施“技能合江”工程,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以上。关爱“一老一小”,实施“银龄健康”[39]工程和“幼苗呵护”[40]行动,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加强住房保障,持续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改造农村危房141户。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困难人群关爱力度,提升县社会福利院照护能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大保险覆盖55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98%以上。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持续抓好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退役军人事务与双拥共建等工作,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残联、关心下一代、红十字会等更好发挥作用,统筹做好消防、气象、保密、民宗、机关事务、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等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落实“拼安全、强底线,全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工作要求,树牢底线思维,以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更大力度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
一是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压紧压实“四方责任”[41]。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工业商贸、建筑施工、公共消防、燃气、有限空间作业、校园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工作机制,推动“两个责任”[42]落地落实。强化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加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抓好防汛减灾、地灾防治,落实森林防灭火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机制,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能力,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立足防大险、救大灾,不断提高综合应急处置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严守“三线一单”[43],巩固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各级各类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成效。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三源”[44]治理和“五烧”[45]管控,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管控,指导企业开展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聚焦水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46],严格落实长江、赤水河禁渔规定,有序推进赤水河流域小水电退出。强化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确保水质达标率100%,长江、赤水河、塘河水质稳定Ⅱ类标准。聚焦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源头防控,支持污染物排放企业生产工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确保土壤环境风险可控。聚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节水行动”“光盘行动”,引导绿色消费。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能耗双控”[47]约束,协同推进泸州争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试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