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确保总量突破6万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实现今年预期目标,有许多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挑战和困难也不小,主要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抓主要矛盾,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一是对接用好宏观经济政策。把中央政策转化为四川行动和发展机遇,延续和优化省内支持政策,以政策的强度和工作的力度稳预期、强信心。二是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重视稳住和扩大外贸规模,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三是坚持依靠和做强实体经济。稳定和提升量大面广的传统制造业,抓紧聚集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以更大力度改革激发活力。毫不含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五是积极稳妥防风险守底线。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金融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安全底线、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突出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协同推进2023年度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务实推动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扩大“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深入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启动实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资协同开放走廊,推动市域(郊)铁路成资、成眉、成德线和都市圈外环铁路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一中心一方案”支持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区一策”推动省级新区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支持重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带动省内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召开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现场会,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特色资源开发等制定差别化支持政策,建立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的结对共富机制。深入推进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大力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水资源配置与水网等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加快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实施。召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创建,培育全国百强区百强县。
(二)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力促进消费复元活血。调整制约消费过时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扩大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品质供给、品尚引领、品味生活和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加快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内免税店试点城市。实施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计划。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和“天府交邮通”。举办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认真做好生猪、粮食、蔬菜、能源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倡导健康消费,制止餐饮浪费等行为。
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建设。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重点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大渡河、安宁河等旅游风景道。用好绿色红色特色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出台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旅游交通环线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快旅慢游”交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强稻城亚丁村等古村落恢复保护。建设“三区两带”旅游度假集群,支持西昌邛海、天府青城、峨秀湖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田园风光、乡村度假、休闲农业、旅游演艺等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推出一批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冰雪运动。加快海螺沟、王岗坪等景区恢复开放和提档升级。
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精准对接国家政策投向,更好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作用,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纳入“十四五”规划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深化“一机制一流程一系统”,推动竣工项目投产达效、在建项目快建多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储备项目接续早投。强化协调调度、要素保障和督导通报,着力推进7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新增政府债券额度争取,用好专项债券作项目资本金政策。加快推进芦山地震、马尔康地震、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提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着力推动“四向八廊”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渝昆高铁和成渝高速扩容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开工建设成德市域(郊)铁路和攀枝花至盐源等高速公路,加快绵遂内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确保峨眉至汉源高速等建成通车。加快《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用好电力建设利益补偿和激励政策,大力推进水风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比例化统筹配置新型储能,力争今年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3亿千瓦。支持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出台四川水网规划。构建“五纵五横”主水网骨架,突出抓好受益灌面770万亩、惠及3600万人的引大济岷“世纪工程”,加快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统筹推进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毗河供水二期等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动水库、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动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规模化部署,实施“双千兆”网络覆盖提升工程,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设施。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