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实施项目攻坚行动。扎实抓好招商引资。持续深化“补改投”,绘制产业图谱,制定细分领域招商政策,大力开展资本招商、平台招商、机构招商、活动招商,力争全年招引重大项目20个,产业化项目实际到位内资180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3亿元。高效促进项目建设。建立“招落一体”的项目促进机制,简化项目决策程序,强化重大项目“一对一”全程专班服务,加快推动86个项目开工建设、149个项目加快建设、67个项目竣工投产。强化项目事前评估,完善全生命周期履约监管机制,不断提升项目履约率、落地率、投产率。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大力实施资源活化利用行动,严格工业用地绩效评价,加快盘活存量土地、闲置楼宇,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创新灵活用地方式,实行先租后让、弹性出让,探索复合利用、“标准地”等新模式,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精准落地。
(三)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营商环境4.0版政策,积极推进承诺制、区域评估和“一业一证”等改革,更大力度简化流程、精简环节,切实让“一事一次办”“一网通办”“一窗可办”成为常态。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宽进严管”,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5万个。精准精益服务企业。健全落实“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机构)+行业专班+部门街镇”的分级分类联动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双送”活动,做优产业合作、产融合作、政企交流三大平台。严格执行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蓉易贷”“壮大贷”等金融产品,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小升规”“分转子”“子升总”,力争新增“四上”企业80家。
五、营城优城增强城市活力
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心治理,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增活力、更富内涵,打造近悦远来的公园城市。
(一)大力实施城市规划优化行动。优化完善规划体系。坚持“多规合一”,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实现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深度统一。制定完善蜀都大道东一段、沿山休闲产业带等重点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优化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一轴一带四组团多场景”城市发展新格局。打造城市功能组团。科学划定产城融合单元,高水准开展东安、大面、十陵、西河组团城市设计,大力引进城市合伙人,加快推动百工堰、玉石社区、柏合新城等片区综合开发,积极开展十陵南站、洪河—惠王陵站等站城一体设计,规划建设行政学院TOD二期、蜀王大道北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快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高水平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推动锦绣天府一期如期高品质呈现,有序推进同安等片区土地整理和农民集中建房,升级打造王家湾等5个特色林盘,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二)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东安新城。全面开放东安湖公园,投用图书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功能设施,加快CAZ首期、城东国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聚集文化体育、科技创新、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等核心功能,高标打造东安湖城市副中心。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地铁13号线主体洞通、30号线加快建设,积极配合成渝、成南高速扩容改造。开工建设五环路等骨干道路,加快龙洪大道—东西城市轴线等立交节点建设,建成双龙路北段等道路14条,打通断头路2条以上。积极发展定制公交、智慧公交,实现K6快速公交与城乡公交的有效接驳、高效转换。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成东安湖九义校、来龙五组幼儿园等4所学校,新增学位3690个以上。迁建投用区中医院,加快推进8个重大医卫项目,新增床位600张,大力支持区一医院、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开工建设天鹅湖等2个龙泉人家。稳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林长制,抓好龙泉山生态保育,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7700亩。改造提升滨河带状公园,新增绿地100公顷。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强化“三抓五管”,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以上。加快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加快西江河、芦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主要河道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新增绿色工厂2个,积极打造低碳服务功能平台,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大力实施城乡管理攻坚行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规划和导则,完成中街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洪河等重点片区、蜀都大道等重要轴线、驿马河等重点廊道有机更新,完成4个城中村、16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按照中心城区管理标准,深入实施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城乡环境、建设工地、违法建设五大重点领域综合整治,打造清爽美观的城市视觉空间。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加强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治理。提升改造长安静脉产业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建成投用智慧治理中心,积极布局城市物联感知系统,加快建设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全力建设数字政府。
(四)大力实施城乡社会治理行动。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深化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精准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灵活就业劳动用工政策,力争城乡新增创业1000户、城镇新增就业7800人。持续保障住房供给。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加强预期引导,推动500套人才公寓、1200套租赁住房上市,建成3个、开工2个安居工程,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全民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99%以上。落实新的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托婴托幼机构,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残疾人康复之家等服务设施,切实加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关心关爱。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扎实抓好入境人员、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控,切实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排查防控。建立隔离酒店梯次启用机制,增强核酸检测和流调能力,持续推进疫苗接种,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防汛防涝、食药品等领域监管,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扎实抓好扫黑除恶、禁毒、防艾、反电诈等工作,有效防范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深化“三张清单”“治重化积”攻坚,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